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彩云杯+洱海不负大理人+生态保护+陈军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10/19 12:55

洱海不负大理人

岸上的人做了啥,水里会显现出来。

今年来,人们新奇地在洱海边发现水中盛开了海菜花,洁白的花儿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画。海菜花对水质要求非常高,被视为“水质试金石”。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洱海流域内人口不断增长、旅游业迅速发展,污染严重,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洱海曾先后两次蓝藻大面积爆发,海菜花在洱海一度难觅踪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在大理洱海边,他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四年来,落实总书记要求,洱海治理成了云南省生态治理的头等大事,大理当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全面建立州、县、乡、村各级近三千人的常态监管河长制组织体系。而今,漫步在绿色的生态长廊上,秀美的苍山洱海风光尽收眼底,蓝天白云,洱海湖岸,一幅唯美至极的自然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治好一湖水,让洱海重新清澈起来并不是易事。2016年11月,云南省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治理洱海,大理州随后在洱海流域展开村镇“两污”治理、流域“两违”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量等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三线划定”成为强力举措,其中“绿线”以内的各类建筑全部拆除,对涉及23个村的1806户居民实施生态搬迁。还进行了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并打造了129公里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

大理人不负洱海,洱海定不负大理人。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 历经长期治理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洱海的水重回清澈。水变清的同时,游客数量逐渐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传统农业转向生态有机农业,周边的群众过上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治水,治人也是根本。洱海流域的山清水秀也要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来保障,大理州坚持问题导向,清醒认识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监督执纪面临的严峻形势,以铁的纪律护卫洱海的碧海蓝天。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紧盯纪律作风和责任落实,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执纪体系,推动洱海保护治理监督执纪精准化、常态化、制度化,为打赢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洱海治理的成功,再次生动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历久弥新的理念,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愈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这同时也启示着我们,每个人既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该努力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没有哪个人能够置身事外。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是大理带给不少人的诗和远方。但所谓的诗和远方,少不了山水的寄托。获得感与幸福感,也来源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只有让守护绿水青山成为习惯,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才会铺展开来。

 

作者:云南省大理州纪委 陈军

邮编:671000

电话:13887255916

 

作者简介:陈军,男,汉族,大理州纪委监委清苑管理中心主任,云南省特约网络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发表评论与散文上百篇,代表作有《党内称呼别戴高帽》(网络常见标题为《中纪委机关报:将副职叫成正职是语言贿赂!》)《杀猪饭背后的作风之变》《粮食要到肚子里》,其中散文《灶台边的家教》获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美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