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在云南教育史写下传奇的喜洲五台中学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5/18 09:08

□ 严镇威

建于1939年8月的喜洲五台中学,是民国大理地区第一所私立中学,它开创了镇办中学的先例,曾书写云南教育史上的奇迹。

要创办中学的愿望,在“喜洲商帮”领军人物中早有萌生,但关键是缺乏受过高等教育且懂教育的人才。而杨白仑的迅速成长,推动了五台中学的创办。

杨白仑,1909年7月出生于大理市喜洲古镇的一个白族家庭。1934年,清华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当时,“喜洲商帮”之首的“永昌祥”商号寄予厚望,要让他去香港分号发展。可他怀揣“教育救国”理想,毅然放弃报考哈佛大学深造的初衷,回到云南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踌躇满志,来到省立昆明云瑞中学任教。由于勇于开拓,埋头工作,很快担起了教导主任重担,随即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到一年,因革新成效斐然,省教育厅委任他为大理师范校长。

他竭力推崇素质教育,并首开大理师范男女同校之先河,一年时间带来学校大变。在1937年7月后,又先后受命前去省立大理中学和镇南(今“南华”)师范担任校长,一如既往推进教育革新。三个学校的经历,为他创办喜洲五台中学提供了经验。

1938年3月4日,杨白仑在昆明与“喜洲商帮”的多位贤达,形成了《发起筹设喜洲中学启事》。随后以“锡庆祥”商号的董澄农为董事长,其他商号及社会名流严子珍等15位为校董的董事会成立,并形成了《五台中学简章》。随后,由杨白仑负责的建校班子加紧了筹备工作。次年初,施工全面铺开。

喜洲能开风气之先,关键在于先贤们有睿智的眼光,看到当时大理的教育发展虽仅次于昆明,但中学教育仍举步维艰,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改变落后的状况,他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并且,喜洲拥有较好的条件:一是喜洲远自汉朝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二是喜洲清末就创办了新式小学堂;三是“喜洲商帮”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在喜洲办学的华中大学的影响与帮助。

于是,1939年8月25日,开始初中秋季招生而暂寓于财神殿上课的喜洲五台中学正式开学,标志着该校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1939年11月11日,新校舍基本建成开始搬迁,被确定为“校庆日”。1943年,开始高中招生,五台中学便成了完全中学。

原五台中学,占地近60亩,建筑面积10390平方米,校园堪称当时大理校舍的典范,在云南省许多县城还没开办中学的时候,五台中学的创办惊艳了滇西。

然而,重要的是五台中学以“发展地方教育,培养人才”为办学目的和宗旨。在杨白仑坚持下,五台中学倡导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教育思想。招生制度打破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体现了以“成绩取生”的原则。其学生来自省内外,有华中大学的教职工子女,有昆明疏散到大理的学生,还包括了滇西如腾冲、龙陵、景东、景谷、丽江等十几个县份的生源。据1949年8月的统计,学生来源大理地区的仅占43%,促进了大理各县及滇西的教育发展。

学校实行男女同班制度,对促进女子教育,尤其对提高白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深远意义。

学校的经费来源,由校董会来筹划。在收取一定数额学费的同时,特别注意对贫困生的救济。

五台中学是一所新型的,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设备的中学。以其出色的办学质量,饮誉滇西,震动了云南教育界。

学校立足于全面的素质教育,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杨白仑抓住抗战时期大批人才涌入云南的机遇,尤其是华中大学落户喜洲办学的机缘,聘到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

学校推行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办学质量较高,成为滇西的典范。曾多次参加省级和大理地区的考试,均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语,1942年,首批初中毕业生参加会考,取得云南省第二名的好成绩,从此名声大震。

五台中学还着力发展师范教育,于1941年,以“大理县立喜洲师范”名义,招收三年制师范一个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宝贵的师资,推进了大理的教育事业发展。

喜洲五台中学的产生是一个创举,它向封建势力挑战,用现代教育思想探索新的办学方式,在学界独树一帜,在云南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首任校长,杨白仑先生以睿智的眼光、超前的意识,为促进大理的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大理教育界,他被尊称为“白族教育家”。

五台中学创办,至今已有83年。作为私立中学13年后,1952年由政府接管,改名为大理二中。

(注:该文主要资料来源于《白族教育家杨白仑传》与《喜洲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