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史海

走进岑公祠

作者: 来源: 时间:2019/12/10 09:53

大理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 杨源忠

一座古驿镇的历史,实际就是一种文化。雍容华贵的云南驿古镇,两千多年前“彩云南现”的美丽传说,铸就了云南驿古镇沉淀和厚重的渊源历史,记录着从遥远的汉朝、走到明清、走到民国、走进二战烽火硝烟的旧事,让多少人去回味。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清政府对西藏用兵,都督五哥率领杭满兵进藏,云南驿作为滇西边境的交通枢纽,又是进入藏区的必经之所,于是在此修建了朝廷军用驿站。驿站的功能从原来的行政管理变为军用性质。一直到清朝咸丰年间、同治年间,云南最大的行政官员云贵总督岑毓英和骁将陆路提督杨玉科,曾经多次在滇西片区各重要据点驻扎巡边视事,其中在云南驿今云南驿小学校内,就设有专供其下榻、坐镇的总督行宫别馆,迎来送往来自中原的各大官员。在《康熙·云南县志》中就记到:“驿传云南驿,馆夫二名照旧,看役马头二十四户,站户一百七十二名,共二千一百八丁。”这座驿站楼宇,戒备森严,插起“岑”字旌旗,挑起“岑”姓幡符,当地官员和老百姓习惯地称呼为“总督驿站”。

岑毓英(1829-1889),晚清重臣,云贵总督。字彦卿,号匡国,出自广西西林那劳村一个没落的土司家庭。咸丰六年(1856)率勇赴云南,参加镇压西南地区各民族反清斗争,以战功先后署理云南宜良县知县、路南州同知、澄江府知府。同治八年(1869)督诸军分路西进,直抵大理城下,攻下大理后又“以乱久,诸务废弛,力加整顿,举劾官吏贤否,兴办铜厂,清厘盐务,筹善后,庶政一新。”(《清史列传·卷五十九·岑毓英》),同治十三年(1874)兼署云贵总督。光绪元年(1875)后任贵州、福建巡抚。光绪八年(1882)因“边事日棘”再署云贵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岑毓英主动请缨,入越抗法,大败其援兵于临洮,时中法和议,诏班师。中法战争结束后,岑毓英参与中越两国的划界工作,光绪十二年(1886),扶病偕周德润会勘中越边界,“严兵以备不虞”,加强国防建设。光绪十五年(1889)卒,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襄勤。《清史稿》记载:毓英与滇事相终始,跋扈霸才,竟成戡定伟绩,信乎识时之杰,能自树立者已。

杨玉科(1838~1885年),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字云阶,白族,兰坪营盘区沧东乡西营村人。历任先锋、守备、游击、参将、总兵等官职。同治元年(1862年),参加镇压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农民起义,升至陆路提督,是清军岑毓英部的一员骁将。1877年,在家乡营盘镇创办“沧江书院”。在中法战争(公元1884-1885年)中,率广武军三营出镇南关(今友谊关)抗法。他镇守谅山府属的观音桥,设伏三道,痛击法军,连战皆捷,使法军闻风丧胆。后来,清军西线主将广西巡抚潘鼎新放弃谅山,逃回镇南关内。杨玉科在关外作战,失去后援,遭敌重围,英勇杀敌,最后中炮身亡。清廷追赠为“太子少保”,谥“武愍”。

当地民众为纪念岑毓英和杨玉科在中法战争中抗击外敌,解救西南边疆人民于水火的爱国历史功绩,将总督驿站辟为“杨岑二公祠”,以示感恩。并在里面立牌位、摆供品、设蒲团,让人烧香叩拜。为了称呼便于顺口,就把这座总督驿站称为“岑公祠”。

到了清末,历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腐朽的清朝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成立“中华民国”之后,“岑公祠”作为接待省级大员的行政功能慢慢丧失,院子也被渐渐冷落,驿站成为一些普通官员、文人来往的住宿之所。

走进岑公祠宽敞的院落,厚重的木大门正对古驿道,建筑布局合理。前院宽敞的庭院里,两层楼的东西厢房正对大门,在这难得的景观庭院里,仰视雕梁画栋的古建筑,还能够从气派壮观的建筑风格中,领略到古镇古道和古驿站热闹非凡的情景。

历经沧桑的岑公祠,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中原明清古建筑风格,结构紧凑、壮观雄伟、气势恢宏的建筑物,与宽畅的院落和门前的古驿道遥相呼应,展示古代官僚显赫官位与威武气势,表明了云南驿这个弹丸之地在清朝时期承负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