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10年帮扶见真情 北大弥渡一家亲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2/04 09:37

□ 特约记者 李武华

通 讯 员 向晓英

十年,不仅是时间的跨度,更是团结奋进的历程。

2013年,一场空前的脱贫攻坚战,让相距2800多公里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与地处祖国边陲的弥渡县走在了一起。十年来,北大人与弥渡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书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十年来,北京大学胸怀“国之大者”,把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013年10月,北京大学与弥渡县签订定点帮扶协议,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的定点帮扶领导小组,将定点帮扶工作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甘露计划”,开通“人、财、物”绿色通道,安排定点帮扶专项资金。学校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多次带队深入弥渡县调研推动定点帮扶工作,确定了北京大学与弥渡县友谊长存、携手同行的总基调。创新实施“1+8+N”和“10+10”帮扶工作模式,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考古文博学院、艺术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体育教研部、经济学院、光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等结对院系,以及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医学部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会议中心、餐饮中心等管理服务部门倾力参与,引导学校人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各类扶贫资源对接弥渡县,发挥科技知识与优秀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接力选派7位副县长、5位驻村第一书记赴弥渡县挂职,扎实开展多个重点帮扶项目,为弥渡县的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促进了弥渡县乃至大理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年来,北京大学在弥渡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00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2.3亿元,协调落地重大项目12项,集中购买弥渡县农产品1000余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1.7亿元。组织开展“北大—弥渡讲坛”31期、“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计划”2期,组织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开展专题培训数十期,累计培训弥渡县党政干部、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10000多人次。在北京大学的鼎力支持下,大理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弥渡县实现18244户69078人稳定脱贫,385户易地搬迁人口“挪穷窝”“斩穷根”,弥川大地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

十年来,北京大学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县域高中建设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弥渡一中实施托管帮扶,以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和高质量培养项目打造为抓手,每年派驻研究生支教团在弥渡县支教,推出“博雅自强班”“博雅卓越班”“艺术体育特色班”等培养项目,组织“弥渡优秀中学生夏令营”等品牌活动,实施“筑梦计划”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弥渡一中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2023年高考一本人数首次破百。实施“歌声改变人生”乡村美育项目,深入挖掘弥渡花灯、民歌文化,组建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培育高水平美育工作者队伍,形成广泛影响。

十年来,北京大学聚焦乡村建设,探索乡村发展路径,形成具有北大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北京大学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聚集人气、营造生态相结合,发挥派驻第一书记等组织优势,先后帮助弥渡县实施彭家庄水库移民搬迁、花渔洞提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协调考古文博学院在彭家庄移民搬迁新村举办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协调公共卫生学院在勤劳村开展乡村儿童健康公益普查,支持校友在勤劳村建设“快乐小陶子”公益图书馆,开办三合片区老年幸福食堂,考古文博学院1989级校友马岳、邱璐定居勤劳村并发起成立以北大校友为主体、乡村振兴为主要业务的弥渡县燕缘乡村振兴促进会,真正形成了北大校友、村组干部、普通村民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从开设“北大—弥渡讲坛”到开办“博雅自强班”,从组建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到成立乡村振兴美育工作站,从帮助企业寻找订单到培养电商人才,从提供医疗资源护佑人民健康到结合学院特色提供资源……十年来,北京大学定点帮扶弥渡县的故事很多很多,一批批北大人跋山涉水、接续接力,不远千里到弥渡搞调研、走基层、察民情、访民生,书写大爱情怀,足迹踏遍整个弥川,用心用情为弥渡县的发展“把脉问诊”、注入动力,高质量推进落实定点帮扶工作,与弥渡县结下了深厚情谊。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新征程上,弥渡县将认真总结北京大学十年帮扶创造的宝贵经验,与北京大学继续携手,用不懈奋斗把一个又一个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共同谱写建设名副其实的“小河淌水·幸福弥渡”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