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绿美云南大家谈】宜业宜居的绿美乡村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9/19 10:45

绿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颜色。

走进祥云县七宣村,山水相依,林村相融,村在林中,人在景里。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场、鹅卵石铺设的整洁巷道、庭前院后翠绿的核桃树、潺潺流淌的小溪、弥漫着彝族风情的哑巴文化传习所……生态兴、生活美的实景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行走在七宣村,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存之乐、和谐共生之美。

绿水青山间安放着人们的生活,绿美人居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绿富同兴是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生态振兴是乡村美的支撑和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绿水青山需要人们用心保护、精心呵护。农民群众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意识直接影响着乡村生态振兴。因此,要加强村民生态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和提升他们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倡导农业科研人员和生态技术专家下基层,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的无害化生产技术,引领村民改变生产方式,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应用生态技术,推进农业生态技术快速推广应用。引导村民和生态环保企业合作,激发村民使用绿色生态技术的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生态素养,加强学生生态美德

教育,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全力构筑山、水、林、田、河、湖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屏障,使绿色既是常态又是长态,让绿水青山有灵气、有底色。

文化振兴是乡村美的灵魂和生命。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挖掘和整合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立足先辈源远流长的生态智慧,从乡村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古树、古街、古建筑中找寻生态元素,焕发传统生态文化的生命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氛围;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强化区域文化传承,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乡村生态保护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乡民的绿色精神需求,促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产业振兴是乡村美的基础和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要发展“绿美+”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向生态化转变。通过融合“马帮文化”、“土陶文化”等元素,发展“百亩蔬菜走廊”“十里百合走廊”“梅岭香雪海公园”“生态梨花公园”“生态桃花公园”等特色生态休闲农业,构成集稻烟种养、有机果菜、花卉产业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布局,促进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统筹路边、河边、湖边、山边地角,构建景观带,逐步打造高颜值的绿美风景线,把乡村变成真正的“后花园”,让人们有更多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好去处,借此发展民族风情游、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特色文创等产业;在

有条件的村庄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蓝球场、休闲吧等,打造集多年龄段聚集休闲、娱乐、自行车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景观带,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沉浸式体验远方之美,吸引更多的人来赴“绿美”之约:春赏桃花李花核桃花,夏探清华古洞、游名山古刹,秋享水果丰收喜悦,冬临青海湖观日出。把“绿水青山”转变为人民共享的“金山银山”,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打造特色多样的美丽乡村。

生态是乡村发展的根基,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脉,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七宣村以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多种产业形态吸引着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这个国家森林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满足了人们对田园风光、诗意山水、民俗风情、农家美食的向往,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远方。


作者:徐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