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渔潭会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3/01 09:39

□ 严佳

渔潭会是滇西地区仅次于三月街的物资交流会,会期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一,因此又称为“八月十五会”。赶会地通常在洱源县沙坪镇渔潭坡,1980年迁到距沙坪三公里的沙坝。届时,各地商人结棚为市,交易物资以著名的邓川奶牛、剑川木雕家具、腾冲玉器、白族妇女金银首饰、民间剪纸、挑花刺绣品等为主。大理地区白族人民的婚礼多在每年秋收之后举行,渔潭会刚好在秋收前举办,凡要嫁娶的人家都会到渔潭会备办结婚用品,故渔潭会又称“嫁妆会”。会期,成双结对的白族男女青年云集渔潭会,采购金银首饰、玉器用品以及箱子柜子、桌椅等家具。外地来的赶会者则购买邓川乳牛、骡马、耕牛、药材等土特产品。

据有关史料考证,渔潭会始于唐代。相传在渔潭坡油鱼洞中,有一条修炼成精的红鱼,它经常到洱海中兴风作浪,打翻渔船,伤害渔民,当地人民苦不堪言。一天,观音路过渔潭坡,红鱼精正在洱海中兴风作浪,只见洱海上空狂风暴雨,渔潭坡上飞沙走石,一艘艘渔船沉没海中,无数渔民葬身海底,于是观音抛出一张大网将红鱼精罩住,顿时风停浪止,晴空万里。观音制服了红鱼精,与红鱼精约法三章,准许它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出洞活动一次,其余时间均在洞中,红鱼精一一应允。为防止红鱼精出洞后再兴风作浪,观音让当地渔民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红鱼精出洞这天进行聚会,气氛要热闹,这样的话红鱼精听到人声鼎沸,人气旺盛,就不敢出来作乱。从那一天起,当地居民就在此交易捕鱼网具和鱼叉,当红鱼精出洞时,看到熙熙攘攘的渔民们在交易捕鱼网具时,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作祟。随后,渔潭会由交易捕鱼网具发展为物资交流大会。至今在渔潭会开始的头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清晨,渔民们仍在渔潭坡油鱼洞青官庙前的两棵大青树下交易渔具,当太阳出山后即散,转为交易其他物资。交易渔具这种习俗,相传就是唐代渔潭会所遗留下来的。

如今的渔潭会,不仅聚集了当地居民,还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商家和游客。此外,渔潭会除了商品交易外,还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