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勠力同心谋发展 踔厉奋发谱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龙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1/08 08:54

彝乡生态茶圆了群众致富梦

诺邓古村

□ 本报记者 马丽芳

游千年古村、品诺邓火腿、赏天然太极……云龙县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形成了以“和文化”为代表的特有“中华文化符号”,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试验示范县”,素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世界古桥梁艺术博物馆”等美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云龙县各族儿女勠力同心、踔厉奋发,破解一大批急事难事,办成一桩桩大事喜事,力推一揽子新事要事。实现水电移民“两个第一”目标,交出脱贫攻坚圆满答卷,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稳中求进,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云龙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峡谷”中求生存,在“悬崖”上谋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破难题,开拓进取、逆势奋进。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76.25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12.2%;人均GDP达41817元,是2012年的3.6倍,年均增长13.1%;财政总收入达5.31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4.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9.04亿元、48.19亿元,是2012年的2.14倍、2.79倍,年均增长7.97%、12.09%。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实现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翻一番。

聚焦精准扶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云龙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全县4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摘帽,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533户48342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2019年12月,全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福堂社区全面完成搬迁入住,591户2198人实现了从“垛木房”到“单元房”的转变。为破解“山多地少”的矛盾,云龙县先后建成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县6032名群众实现了最大规模搬迁。通过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和就业、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脱贫攻坚结束后,云龙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实“一平台三机制”,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853户6326人,未出现一户一人返贫。同时,云龙县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狠抓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云龙县把优质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全力实施好以水、电、路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蓄积全县经济发展动能。

持续提升农村公路通畅通达率,全县公路总里程由2012年的3842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5280公里,乡镇公路硬化率、行政村(社区)通村公路硬化率、自然村通路率均达100%。大力谋划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全县目前在建高速公路4条,建成后将形成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路网格局。全面加强骨干水网建设,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7.54亿元,新建小(一)型水库4座,巩固提升小(二)型水库23座,治理重要河流河道76.23公里;新建和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41件,实施集中供水工程664件,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不断拓展通信网络,建成4G基站465个、5G基站143个;累计投入电网建设资金3.77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云龙县紧紧围绕“2+1”产业体系布局,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齐抓,着力优存量、扩增量,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成高标准农田13.54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家,完成28个绿色和有机食品产品认证,诺邓火腿、云龙茶入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2021年,种植烤烟3.84万亩,收购烤烟10.37万担,烟农收入达1.67亿元,实现烟叶税3670万元,是2012年的1.2倍;今年烤烟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900亩,收购烤烟增加5000担,烟农收入达1.82亿元,烟叶税突破4000万元。全县肉牛存栏10.86万头、出栏3.73万头,肉牛存栏居全州首位,全州首个万头奶牛牧场项目加紧建设。2021年,农业总产值实现39.12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10.4%。全面推进绿色能源和清洁载能产业发展,建成功果桥、苗尾两大水电站和漕涧梁子、清水朗山两大风力发电站,规模以上水力、风力发电产值达22.42亿元,年平均发电量达109.95亿千瓦时。稀贵金属回收利用项目总产值突破10亿元,有色金属冶炼总产值突破3.5亿元。累计发展1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8.41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19.9%。全面谋划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功创建诺邓3A级景区,正积极打造4条旅游精品线路。

坚持以民为本,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云龙县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全力解决民生实事。2021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344元、12914元,是2012年的2.3倍和2.6倍,年均增长8.5%和10.1%。2012年以来,民生支出累计达147.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78%。

着力提升教育及就业条件,累计投入8.5亿元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71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加固改造校舍及附属设施64.52万平方米;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12.5万人次,发放创业扶持资金7.78亿元,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达87068人次,年平均工资增幅达18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1.8万人。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累计投入3.83亿元完成县医院和县疾控中心迁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190.19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报销支出15.91亿元,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全省首个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被命名为“第三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8个。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厚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拓展云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努力推动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

持续增绿添绿,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程。全民义务植树530多万株,完成11.8万亩森林抚育工作,实施退耕还林11.83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封山育林6.1万亩。十年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净增4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4.8%提高到70.74%。2012年,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成功申报设立云南云龙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培植高原特色农业。截至2021年底,全县种植泡核桃130万亩、生态茶4.2万亩、麦地湾梨4.8万亩、花椒6.7万亩、车厘子1.2万亩、中药材15万亩。

强化政治担当,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狠抓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加强“凝心铸魂、固本培元”的思想淬炼,建强“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锻造“敢于担当、执行有力”的干部队伍,营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下一步,云龙各族干部群众将紧扣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绿色能源重点县”的发展定位,坚持绿色主导发展,推进“绿色能源基地”“绿色肉制品基地”建设,打好“项目、产业、融资”三大攻坚战,抓实“乡村振兴、绿美城乡、营商环境、民生福祉”四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西南绿色发展示范县、滇西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平安和谐美丽新家园”的目标。

数说巨变

2021年

云龙县地区生产总值达76.25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12.2%;人均GDP达41817元,是2012年的3.6倍,年均增长13.1%。

农业总产值实现39.12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8.41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19.9%。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344元、12914元,是2012年的2.3倍和2.6倍,年均增长8.5%和10.1%。

统筹:赵正琳 黑毅鹤

策划:施贵兴 刘 颖

朱 蕾 苏云慧

绘图/版式:何俊倬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