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2/27 09:09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镇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此后,动员和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1968年12月,州革委会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做了安排部署。1968年12月30日,大理一中首批445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1月19日,下关一中第一批1000多名知识青年和参加合作医疗制度的医务工作者分赴宾川农村和下关市郊区社。此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各县市全面展开。大理州先后有19341名城镇中学毕业生、932名上海知识青年及四川等地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原来在校吃国家粮的到农村安家落户,口粮按每月35斤标准供应至大春分配,副食品和日用品按当地居民供应标准供应。为加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领导,各县成立了知识青年再教育办公室。各公社还成立干部、贫下中农、知识青年“三结合”的再教育管理委员会。生产队成立“三结合”再教育领导小组,由政治队长担任政治指导员负责领导并落实生产辅导员、生产管理员职责。同时认真解决好知识青年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对知识青年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活,耐心教给他们生产技术。经过几次政策的调整,安置政策基本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保证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开展。各县市也结合本地的实际,对本地的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大理县在各系统还选派了政治思想好、作风好、身体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干部带队,积极帮助社队做好知青的再教育工作。对原来下乡的单人独户知青进行了调整集中,采取户口到队,集中到场的形式。对没有茶、林、药材场的,以村为单位建立知青集体户。

广大知识青年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成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一支积极力量。大理县上鸡邑大队茶林场下乡知青张玉玉,与贫下中农一道,坚持大搞科学实验,有效使用农药波尔多液防治茶树病虫害,夺得大面积茶叶平均亩产111斤的好成绩,创造了全县历史单产最高水平,被群众誉为“茶树的好医生”。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调整政策,缩小上山下乡范围”的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大中专学校恢复和发展,招收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门路越来越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逐渐消退。至1981年,继续战斗在农业学大寨第一线的知识青年安置基本结束。

(州委党史研究室 赵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