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电影《五朵金花》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2/20 09:31

反映大理白族群众新生活新风貌的喜剧电影《五朵金花》,集精湛的艺术创作、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苍洱风光、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浓烈的时代气息为一体,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8年12月,文化部在大理召开“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大理州文艺团体演出了民族风情浓郁的文艺节目,给与会的全国文化工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959年初,全国掀起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国庆献礼文艺作品,他了解到上报作品的情况后认为,还缺少轻松愉快、政治思想不外露的影片。他对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提出:“你不久前不是去过云南大理吗?是否写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夏衍说:“我不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但可以推荐一个人来写。”夏衍推荐的人就是赵季康,她当时已经是有名的作家,在云南工作多年,写过多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情况的剧本。同时,夏衍还邀请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王家乙等人开展电影拍摄准备工作。这样,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夏衍副部长牵头组织,开始在大理取材创作拍摄一部喜剧故事片向国庆10周年献礼。

3月初,地委书记欧根将配合剧本创作和拍摄的任务交给了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树芳,张树芳组织相关人员组成写作班子,初步确定以喜洲公社白族青年副社长李素英为原型,开展剧本创作前期工作。他们深入到作邑水库工地、花甸坝农场、洱海边沙村等群众劳动现场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构思了故事梗概。3月下旬,根据夏衍推荐,省委宣传部安排作家赵季康、王公浦赶赴大理创作电影剧本。

4月初,电影剧本《十二朵金花》提纲上报文化部,剧本讲述了到三月街参加赛马的白族小伙阿鹏与白族副社长金花一见钟情后,阿鹏踏遍苍山洱海四处寻找金花的故事。夏衍对剧本进行认真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赵季康、王公浦根据夏衍意见对剧本进行了裁剪、提炼,修改为《七朵金花》,最后定为《五朵金花》。

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王家乙带领剧组赶到大理考察外景。剧组成员、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也深入大理各地为影片作曲,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影片于5月中旬开机拍摄,为配合影片拍摄,大理市克服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等困难,组织动员商业服务行业及古城附近5000多名群众重赶三月街。在完成外景拍摄后,剧组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影棚继续拍摄。

电影《五朵金花》于1960年1月上映后,迅速风靡全国,受到各族群众喜爱。电影发行到与我国建交的54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拷贝最多的纪录。之后,电影《五朵金花》参加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在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王家乙获得最佳导演奖,女主角金花的扮演者杨丽坤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电影《五朵金花》,在不同场合多次与电影主创人员进行交流,并对电影作出“这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的评价。

电影《五朵金花》受到大理人民的热烈追捧。电影在下关人民电影院与全国同步首映,6天内连续放映60余场,观众2万余人。各族群众无不对电影展现出的秀美自然风光、浓郁民族风情,以及白族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影片上映后,金花成为模范的代名词和荣誉的象征,全州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万朵金花”群众运动,青年男女积极加入了“学金花、赶金花”的热潮。影片中的“金花”“阿鹏”树立了大理的美好形象,插曲《蝴蝶泉边》唱响全国,影片提高了大理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州委党史研究室 赵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