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民族识别和统一民族称谓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2/13 09:44

由于历史上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大民族观念的影响,直至1950年初,大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不敢公开自己的民族成分甚至改称汉族。从1950年开始,中央、省委先后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考察识别工作。1954年12月,中央派出中国科学院朱嘉品等9位专家学者组成民族识别调查组到蒙化(巍山)县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并将工作开展情况写成《“土家族”(蒙化县)和“蒙化族”(景东县)识别小结》上报中共中央。在普查中,许多少数民族上报自己的民族称谓,要求承认自己为新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大理少数民族主要是白族和彝族,由于历史原因和居住地区分散,形成了复杂的称谓,通过民族识别统一了民族称谓。民族识别和称谓还不能依靠党和政府发布行政命令所能解决,必须根据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心理认同和经济生活等因素,通过耐心的座谈,才能达成共识。以彝族识别为例,巍山的土族、倮倮、香檀、过拉、土俚、蒙化子,弥渡的密茶,宾川的拉乌,云龙的佬武,永平、漾濞的腊倮巴,经过民族识别,都是彝族支系。彝族曾有“倮倮”“夷人”“夷族”等称谓,在民族识别过程中,根据本民族意愿,经省委报请中共中央,民族统一称谓为彝族。在巍山县的民族识别工作中,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反复商讨后才统一了对彝族称谓的认识,有的彝族老人感慨地说:“旧社会使我们兄弟离散,共产党叫我们骨肉团圆。”

白族民族称谓的统一。白族先民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历史上白族曾有过“白蛮”“河蛮”“民家”等多种称谓,其他少数民族称白族为“拉马”“勒墨”,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族的称谓存在分歧。为解决白族称谓问题,1956年4月底,由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民族座谈会商定民族名称。与会各县市代表在会前已广泛收集了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会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协商和讨论。会上对民族名称用“白族”或“民家族”,字用“白”或“僰”展开热烈讨论。“民家”在历史上与“官家”“军家”相对,含有民族压迫与歧视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族压迫已不存在。通过讨论,一致认为用“白族”较为恰当,既与白族自称“白子”相通,又能体现白族崇尚白色,且符合汉字简化原则。会议一致赞成把过去习惯称呼的“民家族”改为“白族”,确定从此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称谓。经过征求昆明、保山、怒江、玉溪、楚雄等地区的意见后,地委、专署将民族名称和建州方案一并上报省人民委员会转报国务院审批。

经过认真调查,反复讨论,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后,按照语言、历史、文化和群众意愿,大理境内识别了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藏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后来又识别了阿昌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人数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由于历史和习惯等因素,大理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相互杂居的分散居住格局。经过中央、省、地组织专家开展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确认大理地区是全国白族的主要聚居区。

民族识别和统一民族称谓工作为大理地区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州委党史研究室 赵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