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举措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9/27 09:14

□ 通讯员 杨建秋

近年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采取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社区共管、依法管护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修复

开展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对天池保护区内分布的高山沼泽湿地,采取封禁措施和人工辅助种植的方式,逐步进行生态系统恢复。

建立生物廊道。在龙马山片区和天池片区之间建立1条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和基因交流通道。同时,制定《生物廊道管理办法》,明确生物廊道的范围、法律地位、管理措施等。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事业。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中心在天池保护区实施了广汽丰田火烧迹地植被恢复项目,云南省绿色发展基金会在天池保护区实施了滇金丝猴生境恢复造林项目,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天池保护区实施了滇金丝猴廊道恢复项目。

开展科研监测

提升旗舰物种品牌影响力。运用“滇金丝猴最南端家园”这一品牌的唯一性优势,加强科研监测,全面掌握旗舰物种的区域性活动习性特点,通过合作平台、网络平台、项目平台宣传滇金丝猴保护的重要意义、方法举措、科研监测成果,提升影响力。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积极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构建起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人人都是护林员的管护格局。同时,加强与自然保护公益组织的技术、科研等合作,争取滇金丝猴保护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滇金丝猴监测。积极与北京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实施样地监测、气象监测,安装红外相机,实现了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的动态监测。

实施社区共管

共管组织促共建。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共管制度,明确议事规则和激励机制,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扶持产业发展,实现在管护中受益,增强管护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让社区群众愿意管理、能够管理和主动管理。

社区宣教营造氛围。注重发挥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人人参与、自觉保护、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社区帮扶促和谐。全面贯彻落实“党建+”行动,帮助社区制定发展计划,建立帮扶领导责任制,力所能及地为社区群众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助力乡村振兴。

依法实施管护

实行分片层级管理,推动责任具体化。严格落实管护局局长为总负责、副局长分片包干、科室责任到站、站点管理到组、管理人员到班的林政资源管护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

推进联防联动管理,推动管理社会化。充分调动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巡护,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制止和查处巡护中发现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以共建共管实现共创共享。

推进科技巡护管理,推动管理精细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发应用巡护软件,加强巡护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结果运用,巡护成效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