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无声的战斗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9/08 09:47

□ 杨亦頔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社论与版面中心的消息《华中我军连下七城,湘西重镇常德解放》形成横纵“T”字形版式,以独特的版面语言向“八一”建军节献礼。而就在同一天,一份同样定名为《人民日报》的报纸在远处滇西北的剑川古城正式创刊,它的创刊词是《红军节庆祝人民自卫军》,山水相隔,在信息壅塞的战争年代,身处边疆的报人或许无法获知曾经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已成为“八一建军节”;日月同天,为了共同的信仰,一份如幼蕾的新报与初升的红日遥相呼应。

剑川西门街44号,一场无声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巷道是古城弱细的支流,把旧事汇聚成潭。红砖半墙,水泥外门,边上是老房子的残垣断柱,花木填色,泡沫箱里种着时蔬小菜。这座曾作为剑川硕德名儒赵藩故居的“光禄第”像略有残损的石板拓片,一檐半瓦都是白棉纸上的印字;恍恍是七十多年前,报社的职工把待印的文稿誊写在纸,置于简陋的手磨石板上,留有字迹的石印底板就是每日出版的四开二张报纸的母胎。报章上朝夕不辍的新华电讯和地方消息是中共滇西北地委和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在打倒蒋家王朝建设新中国中奏响的战斗强音;创刊第二天,报纸刊发《祝新政权的建立》社论,庆祝剑川、洱源、鹤庆三县正式成立人民政务委员会。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报社旧址内院中晾晒的衣物透露着人居的状态,高低吊挂的竹制鸟笼是声音有形有色的具象,阁楼的开窗上有拦网,一只憩歇的鸽子偷看院中即景,喧闹中最真切的安宁。院前的水龙头漏水,水滴声声跌落,是计时器,度量和平和战争之间的短暂距离。1949年8月18日,报纸上出现一则不显眼的报道:昆明伪警备指挥部及宪兵团11号查封报馆逮捕职工。国民党反动派对昆明新闻界的发难无疑是一个恐怖的预兆,在中国版图被胜利的旗帜渐次染红的时候,蒋介石却在策动将云南作为大陆最后的“反共基地”。9月末,国民党余建勋部以六个保安团兵力进攻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报社主动撤离剑川迁往兰州(剑川马登、上兰片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收音机盖作为刻字的钢板,每日坚持出版油印报。随着反清剿的胜利,报社重回剑川,更名《滇西北日报》。只是风雨中的短晴,十天后,国民党九个伪保安团大肆进犯,报社在敌我的枪林刀树中退出剑川,辗转多地,老君山密林中每一片离枝的落叶都是边疆报人留下的脚印。在疏散转徙的十余天中,报社的工作仅暂停了一天,只因那天报社遭到了土匪的洗劫,但即便如此,报纸的出版印制却从未间断;浓荫遮蔽,暗林之上已是耀目阳光,笔尖上无声的战斗也是穿透裂口的光路。12月,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播送“政府宣布迁都台湾”的消息,10日,一则《伪政府播送没落哀歌——从此他们的国旗在中国大陆上滚蛋了》的综合报道出现在《滇西北日报》的显要位置,而就在这份报纸发行的前夜,晚间十点,卢汉通电全国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

时任《滇西北日报》社长兼主编的万国祥先生在回忆中用不多的笔墨提及一件小事,报社职工在无工资收入的情况下,缩减伙食副食费,攒下十七元六角和一公担米全数慰劳解放大军。毫发丝粟之力,炽烈灼灼之心,胜利的前夜,这一群人执笔为风云际会的时代留下特写,让党的声音在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激荡回响。

参考书目:《中共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史料选编(上)(下)》(德宏民族出版社)、《中共剑川地方史料选编(第一辑)》《中共剑川地方史料选编(第二辑)》《中共剑川地方史料选编(第三辑)》(中共剑川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

<< 旅游小贴士

交通:从下关出发有客运班线直达剑川县城,自驾从下关出发全程约140公里到达剑川古城。旧址位于古城西门街,同时可以游览西门街明清古建筑群、景风公园、昭忠祠等。

美食:剑川美食极具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剑川土八碗(红曲肉、酥肉、蒸腌鱼、排骨炖萝卜、炖荷包豆、粉丝鸡蛋丝、木耳炖豆腐、拼盘)。此外,还有地参、松茸、羊乳饼、芸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