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我州构建起 洱海保护治理“七大体系”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1/17 16:18

本报讯(记者 褚雪琴) 近年来,洱海保护治理从全局出发、系统规划,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24.41亿元,有效构建了“七大体系”,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新征程。

构建了城乡一体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如期完成覆盖全流域的4461公里截污管网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19座、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135座、化粪池12.08万个、塘库湿地3万亩,构建了覆盖全流域“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开创了国内环湖截污治污流域全覆盖的先例。

构建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制定出台《大理州乡村清洁条例》,持续深入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建立了“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乡清运、县市处理”的联动运行机制,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流域每天900余吨生活垃圾得到资源化处置,实现了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和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了流域内城乡生活垃圾对洱海的污染。

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2019年,减少流域大蒜种植12.36万亩,流域大蒜趋于零种植,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2.4万吨、138吨,完成禁养区46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关停搬迁,流域内每年16万吨畜禽粪便全部得到资源化利用,洱海污染负荷大幅削减,开创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治理的历史先河。

构建了环湖生态防护体系。全面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腾退土地1024亩,全力推进“1806小镇”建设,开创了洱海流域“人退湖进”的历史先河。启动实施环湖湖滨缓冲带和129公里生态廊道建设,2019年完成了50公里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增加762.96公顷生态湿地和湖滨缓冲带,为洱海构建起一条物理隔离的生态屏障。加快推进海东面山绿化、洱源县生态林业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完成流域面山绿化7.7万亩,流域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构建了清水入湖工程体系。“三库连通”工程每年直补洱海Ⅱ类清水6000万方,全面消灭了洱海27条主要入湖河流Ⅴ类及以下水体,强力推进大理市无序取水整治,建成城乡自来水厂16座,封堵地下井1742口、封堵取水口108个,实现了“亿方清水入湖”目标。

初步构建了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围绕打造“三张牌”,加快流域内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文化旅游方面,积极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强力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快推进滇西大旅游环线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安缦、丽丝卡尔顿、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杨丽萍大剧院、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型转型升级。生态农业方面,实施流域绿色生态种植26.16万亩,启动来思尔年产20万吨特色乳制品智能工厂等项目,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引进实施了浙大大理国际健康小镇、滇西医疗中心、览海妇产医院等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和康养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流域外产业可持续转移发展,流域内3个水泥厂搬迁稳步推进,支持欧亚、来思尔等乳品企业到流域外发展牧草种植基地和奶牛标准化养殖,洱海流域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2.8万头。

构建了洱海保护治理法治体系。及时修订完善并颁布施行《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与《湿地保护条例》《洱海海西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共同构成了富有大理特色、较为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的要求,严厉打击偷排污水、无序取水、违法捕捞、违规建房等行为,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22件,整治入湖河道沟渠和滩地违法行为18786起,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2087户25.02万平方米,彻底关停洱海流域57家非煤矿山和55家水洗砂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