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凤鸣桥下流水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1/17 16:17

□ 杨政业

一个初秋的早晨,我来到洱海边上。从古生村的大青树和戏台往北一拐,穿过重建的“进士坊”,一眼就见到了建于明代的凤鸣桥。

凤鸣桥是一座券拱形的单孔石彻桥。刚近桥头,耳中就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早晨的桥上,还很少有过往和小憩的人影。我踏着古道上光滑的青石板,拾级登临这座宽约两丈许,长约七丈多的古桥,它像一弯半月凸跨在阳溪的清波碧流上。

古桥两侧的护栏,亦是用石头砌成的。依西侧望去,翠绿色的苍山十九峰在朝阳下黛色欲滴。十八溪之一的阳溪,淙淙山泉流经几处村庄、田野后,弯弯曲曲地一路流到下阳溪村的村头,又猛然折一个九十度的弯向南流去。最后在古生村的北隅流入了洱海。复而又从桥上向东侧眺望,河岸两边杨柳婆娑,苇叶摇风,荷塘幽静,这条河水就这么无所顾忌地冲撞着桥墩、河岸和卵石,每一天都在欢快地流泻着。

能在凤鸣桥上独自徘徊,是一件乐事。一边观景,一边怀古,还可以抒发一下风花雪月的诗情哦。

细细看来,凤鸣桥离洱海仅有一箭之地。南毗古生村,北连下阳溪村。按照考古证实和古籍记载,从新时器时代一直到今天,洱海周边就是白族先民的邑聚之地。令人神往的百里水天、浩浩渺渺的洱海,白族人称它为“杲”,汉语就是“海子”的意思,洱海上自然天成的景观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说,另外的土木建筑有“四大名阁”,现在还存着“珠帘阁”等处,所以凤鸣桥是洱海边上的著名古桥梁之一。古往今来,大凡商贾、游客、村民过往此桥,自然也成了一处观景和小憩的佳境,它还是连接海滨道的枢纽和通达附近村庄的地标。如今,我走在这座古桥上,看看被岁月侵蚀的石板,抚摸原石原味的石栏,再读读桥名题记和碑文,不禁浮想联翩。我想,明代白族大儒杨黼在修建此桥的时候,是否就曾经亲手凿石垒堤,有心将此桥作为沟通连接喜洲与大理古城的“金桥银路”?也许,杨黼在撰写《词记山花 咏苍洱境》的山花词的日子,就曾走在桥头观景制词,才生发出无限的人生哲理和感慨?还有,古生村的道光年进士何浚先生,从孩童时代也会在此桥上骑过竹马,唱过童谣?由此联想之,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白子将军”“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或许曾经远足到桥下打鱼摸虾,击水嬉戏过呢?因为,附近的湾桥和喜洲的人民,数百年来总是熙熙攘攘地从这座桥上走过去的,他们走得远远地,走出了云岭高原,走向了祖国的三山五岳。吁,此桥虽老,但它的形象和精神却数百年来屹立在洱海之滨;此桥虽旧,但它也是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中代表自然与人文的一个瑰丽标识。美哉,我的故乡和这座如虹飞跨,如凤歌吟的凤鸣桥。

能在凤鸣桥上小憩一会,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且看碧水、蓝天、白云,还有飘荡的柳枝,宁静的湖塘,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白族村落,其景如诗如画,岂不让文人雅士进入一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境地?

哦,依偎在洱海边上的凤鸣古桥,它见证着苍洱亘古的美景,也见证着大理千年来风花雪月的故事。古物虽无言,但其物可为风信。步上桥头,您可以环视“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苍洱诗韵,可以领略沃野绿洲和星罗棋布的白族民居,真切地触摸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华民族建设锦绣家园的实惠与幸福。我久久地坐在古桥的石阶上,感到古桥是这么的坚实和亲切,被秋阳晒暖的桥栏,仿佛在向我耳语:“洱海每一天都在变清,变美了!”一位路过的村人自豪地告诉我:“五年前,自从有一位北京的亲人来过古生村访民问政后,近水而居的白族人民,日子比以往更好过了,乡亲们追寻中国梦的奔头更足了!”顿时,我的思绪从桥面上升腾,好像飞翔到古桥上空,看到了凤鸣桥更新更美的画面。

听着凤鸣桥下哗哗的流水声,我循着石阶走近河边的浆洗石板,只见清泉如玉如晶,水草边还游来不知名的小鱼儿。这真是“一水见河清,一河见海清”。我虔诚地俯下身来,用手捧起甘甜的河水一饮而尽,那纯净的河水,一阵阵沁入肺腑。哇噻,只因大理父老乡亲多年来对苍山洱海的保护,才有了这一河清水的流淌,也才有高原明珠洱海充满生机的活力和未来啊!此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涌上心头。我不由自主地再一次把双手伸进凉爽的阳溪河水中,双手捧着这晶莹剔透的泉水,像儿时见到山泉那样,放开肚皮,一次、二次、三次,喝了个够!

听见友人催促上车的喇叭,我依依不舍地要离开这座古桥了。再见了,凤鸣桥,我还会来的;再见了,桥下的流水,我还会再来畅饮这里的山泉。

当我再一次向凤鸣桥望去,只见古桥的不远处,那是波涛万顷的洱海和白云缭绕的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