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用文字温暖前行的脚步

——读刘志新诗文集《人生回眸》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4/22 09:16

■ 安建雄

情有所寄,然后能乐。以文寄之,可以温暖人生路上前行的脚步。

收到文友刘志新的《人生回眸》一书,有空便翻阅几篇,跟随他的笔触和思绪,对生活再做一些感悟和思索。志新兄为人谦和,生活质朴,放在人群中,显得非常普通;但与他相处十多年,再加之陆续阅读他的一些文章,就感觉到他的情志要高出许多人一筹。为何?我认为这是他数十年以文为寄滋养出来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刘志新出生于宾川县的一个山区乡镇,童年时期的生活贫困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家庭负担重,他刚上高中后不久便辍学回家,开始走上艰辛的谋生之路。他打过杂工,做过木匠,在十几岁时就吃过不少苦。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他觉得还是要多读一点书才行,他想要的生活,需要有书香相伴。于是,他一边努力生活,一边勤奋刻苦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后来又通过函授取得本科文凭。凭着自己坚韧的努力,加之机缘巧合,他成为了一名教师,在宾川三中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人生回眸》一书,便是他用文字回望来时的路,对自己大半生所做的一个小结。书中收录的一百多篇(首)诗文,是在他工作近四十年的岁月里,且行且思所留下的人生履痕。全书共分为“岁月方舟”“记忆流星”“文苑涵香”“模山范水”“诗花流韵”“桃李春秋”“尔雅笔谭”七辑,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理想、情感的认知,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崇高的礼赞。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也记录下了数十年来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片段和场面,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印痕。比如在“记忆流星”一辑中的《半世纪的骨肉情》一文,他记述了伯父于1942年被抓壮丁, 从此杳无音信,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人才终于联系上了伯父。1988年3月,时隔46年的骨肉分离终于得以团聚,伯父从台湾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去时少年身,归来两鬓白。此时,祖国大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的父母也先后过世,长眠于地下。伯父长时间跪在父母坟前痛哭,走时双手捧起故土、悉心打包带回台湾……诸多细节描写,读来让人泪湿眼眶。

在后记中,志新兄坦诚地说:一直以来,尽管自己起点低、才疏学浅,可总是喜欢读书,喜欢写点什么。尤其是生命中的点滴故事、瞬间的感动,成长路上进步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生活中的渴望和幸福,都可以伴随文字,化作人生的记忆,镌刻在生命的记忆里。写作是快乐、是幸福,是自由、是心灵的抒情。

我比志新兄小十多岁,但我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山里人, 都曾经当过老师,都热爱文学,现在,也都出版了自己的书。因为有着许多相同的人生经历,所以在阅读他的文章时,我常常也能读到自己的影子,体验到感同身受的生活滋味。

《人生回眸》一书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一两千字,特别适合利用工作和生活间隙里的零散时间来阅读。他的文章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艰涩难懂字句,语言表达上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技巧,但每读一篇,不管是写人、写物还是写事,总会给人以温暖和启迪,碰触到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唤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也常常会引发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

《人生回眸》一书以《幸福之说》开端,不言而明,这是他本书的总体基调。“真正的幸福不需要华丽的外表,不需要刻意的表现,幸福真正的含义是人的精神体验,而不是物质的堆砌。”他的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贯穿了他大半生的人生旅程,也融汇在了他大多数的文字里。他写孤独、写遗憾、写疲累,也写无奈和人情冷暖,但终究都能寻找到积极生活的动力和乐观前行的理由。

著名作家莫言曾说,好的文学是写人的,人的情感,人的命运,人的灵魂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志新兄的作品很质朴,几乎没有高大上的篇章,但是,莫言先生所说的这一点,他的很多文章中都得到了呈现。这是我捧读《人生回眸》一书的真切感受,祝愿这本书能温暖和打动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