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读诺邓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4/17 09:17

□ 钏国富

诺邓,一个尘封千年的白族古村落,曾经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商贾云集,玉壶光转,市列珠玑。

世变沧桑,斗转星移,岁月雕刻着大地,时间改变着世界,诺邓古村历经千年风霜,山川依旧,风物依旧,宛如诺邓的古盐味一般,千年不变。

走进诺邓,时光未竟,岁月有痕。房屋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村中石板路的印迹是驮盐马帮踩踏下的。村底的盐井依然出着卤水,还是那样咸,那样香,腌制出来的火腿色泽金黄,醇香扑鼻,撩人心扉。

走进诺邓,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古朴小山村,土黄色的围墙,青灰色的瓦顶,村庄与自然融为一体。就是这样一个古村落,被誉为“千年白族古村”,头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桂冠。

诺邓古村最具特色的景点当数村底的古盐井。卤盐是诺邓的根,是诺邓的魂。盐井位于村底,井深二十多米,数千年来,不管日月星辰如何更迭,地理地势如何变化,卤水从未间断,一直造福人民,古盐井撑起了诺邓的天地,造就了诺邓的辉煌,延续了盐马古道的悠悠马帮铃声。

云龙采盐已有千年历史,全县范围内有八大盐井,其中诺邓井最负盛名,产盐量最大,上缴的税收最多。“九州之贡盐为首”,诺邓盐曾经每年上缴税收上万两,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民众。

盐的时代,一切围绕着盐活动。古时认为,卤盐由龙王主管,所以要对龙王虔诚祭祀。为了表示对龙的敬重,在诺邓盐井上方修建了龙王庙,同时修建了戏台,以唱戏方式祭祀龙王,表达对龙王的感谢,对大自然恩赐卤盐的感谢。

盐业的开采,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精明的商人深知盐的价值,于是抢占先机,成立商会,建立会馆。在诺邓修建的江西会馆,是诺邓最早的相似中原的古建筑,后来会馆改名万寿宫。万寿宫建筑绝美,雕梁画栋,保存完好。

沿着古道,往上走,就到了盐局旧址。盐局是当时收购和销售盐的地方,盐官把各个煮盐灶户的盐统一收购起来,然后根据需要,把煮好的盐印上诺邓盐的标识,再分发到各地销售。诺邓盐销售范围广,南方达到腾冲、缅甸,北方到达丽江、西藏等地。一驮驮白花花的卤盐沿着盐马古道翻山越岭、涉江过海,换回沉甸甸的白银,充盈了国库,改善了人民生活。

诺邓古村建在一个山坡上,出门就爬坡。从盐局往上爬,沿着石板路行走半里,就到了提举衙门旧址。提举衙门后来外迁到其他地方,旧址成为当时诺邓大姓——黄姓的家宅,提举衙门大门成为黄氏家族登载家族科举功名的题名坊。题名坊坊柱、匾额、门楣用红砂石雕砌,坊柱两边的八字墙用花砖砌成各种图案,顶部是镂花木刻。题名坊正面有一对大石狮,后面有一对小石狮。题名坊庄重威严,熠熠生辉,反映了当时诺邓读书取仕,文商并重的情况,体现了当时诺邓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题名坊旁边有一棵榕树,枝繁叶茂,根深树壮,默默地守护着题名坊,见证着诺邓古村的辉煌历史。如今,多少游人到此,都要在大树下歇歇脚,感悟盐马古道的过往,细细嗅一嗅诺邓盐的历史味道,感受一下千年前沉淀下来的唐宋风韵。

穿过题名坊,沿着古盐道逶迤而上,一座高大的牌坊巍立在道路中央,牌坊高约四丈,深一丈,三间通行。牌坊顶部结构精巧,飞檐翘角,正前匾额有“腾蛟”,后面书写着“起凤”大字。这一牌坊反映当时诺邓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情景,鼓励和引导人们奋发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沿着古道继续向上攀爬,就到了玉皇阁。玉皇阁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木质结构,大殿顶部绘有二十八星宿图案,色彩鲜艳。院内有明代时期种植的梅树、翠柏、金桂,玉皇阁周围古树苍天,郁郁葱葱,大多数树木都有几百年的树龄。玉皇阁左边有文庙武庙,当地每年都要举办祭孔活动。玉皇阁属于道教建筑,诺邓古村还有很多庙宇、祠堂,儒释道并存,宗教信仰多元化,体现了包容、开放的格局。

诺邓,地处西南边陲一隅,山高水寒,地薄土瘦,由于大自然的恩赐,盛产井盐。随着盐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繁荣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使西南不毛之地的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华文明的洗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盐的价值趋向大众化,盐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一度枯竭,诺邓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如今的诺邓,时光仿佛停止不动,一如诺邓的古巷道,古建筑一样,静静地、默默地,但文旅发展再次唤醒了这个千年古村,再迈征途。

诺邓的盐,还是那个味道。诺邓的时光,依然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