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视觉

剑川土陶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1/23 09:44


董月畅在装窑前最后一次检查陶坯。


孩子们在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体验黑陶制作。


经过五六个小时反复地踩泥,让陶泥更加细腻、黏稠。


黑陶拉坯塑形。


董志明在查看陶土。甸南镇陶土土质细腻、含沙、粘性大,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较高,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


成型的陶坯送入窑中,等待柴火的淬炼。


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展示的陶制品。



制陶工具

□ 苏金泉  文/图

在剑川县甸南镇剑湖出水口的海门口遗址历次发掘中,每一层文化层中都出土了陶罐、陶制纺轮、陶制网坠等大量的陶器及其碎片,由此可见剑川白族土陶烧制历史十分久远,甸南镇制陶技艺也一直传承延续至今。2020年,剑川土陶被公布为大理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剑川县甸南镇长期以来都是滇西地区重要的制陶基地,当地制陶工匠也最多。陶制品主要为瓦片、套缸、陶罐、花盆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

甸南镇天马村的董月畅和董志明父子重点在陶制茶具、瓦猫系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上下功夫,结合剑川陶泥耐受明火的特点,不断实验和改进,成功开发出了白族烤茶茶具九件套,采用固体酒精做燃料,解决了煮水、煮茶、烤茶用火不便的问题,也满足了茶道“仪式感”的需求,还将白族民间烤茶习俗向外推广。方便实用的烤茶茶具九件套,在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董月畅父子在制陶技艺上传承了剑川传统制陶的精髓,逐步形成了传统馒头窑建造、陶泥采集、筛选、调配、发酵、踩泥、拉坯塑形、刻绘、打磨、烧制等一整套制陶工艺,并熟练运用传统的白族慢轮盘泥条拍打成型等一系列制陶技艺。在泥与火的熔铸中,产生了剑川土陶独有的黑色美,剑川土陶的色泽敦厚内敛,集制陶、雕刻、绘画于一身,温润而又不失质感,彰显了独特魅力。2016年,董月畅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功申请“董月畅黑陶”商标专利;2018年申请完成饰物(瓦猫)外观设计专利;2019年完成剑川白族土陶瓦猫外观专利申请;2022年发明创造了“一种黑陶锤纹肌理制作工具”并取得知识产权保护。

董月畅父子走出了一条剑川土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他们挑起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也不忘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成立了剑川县海门口黑陶协会,以“协会+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全县制陶从业人员从原来的71名发展到257人,土陶作坊从原先不足10户发展到如今的126户,带动了村里的30多名群众增收。

为了有效助力剑川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董月畅父子依托非遗传习所,将传统土陶技艺和文旅产业相结合,以“非遗+旅游体验”,构建剑川土陶的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和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经营模式,以制陶产业拉动旅游,以旅游发展促进黑陶营销,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展示。2023年,董月畅父子的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年销售18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非遗产品的市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