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用心贴近美丽洱海

——读北雁长篇散文《洱海笔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29 09:24

■ 李灿斌

有幸参加由云南省作协、大理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的北雁滇版精品图书《洱海笔记》首发暨座谈会,回来后,阅读这本书成为我工作之外的必修课。每天沉浸在洱海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说中,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回想起来,我的大半生都与洱海有关。我的童年、青年时期,具体说是高中毕业到外地求学之前,都是在洱海上游的邓川度过的。弥苴河、罗时江,弥苴河两岸留下青春的足迹。家乡风光秀丽的西湖、绿玉池边一个个清晨和黄昏的记忆,伴我度过求学思乡的一个个不眠之夜。后来,我回到大理,开始了自己的“电力人生”,最初到洱海东岸的挖色供电所从事基层供电服务工作,上下班绕洱海半圈。再后来,我从事电力宣传工作,奔赴洱海保护配套供电服务现场,到大理古城开展节日保电现场,到服务春耕、秋收用电的最前线开展新闻报道。记忆中有太多洱海的美丽,那么多对洱海的钟爱和眷念,让我对北雁的《洱海笔记》爱不释手,跟随北雁的文字,我用思维环湖一圈,再次走进记忆深处的洱海。

文中可见,北雁是一个有心人,他无论做事还是写作都用心用情。从2018年春天开始,他沿着洱海徒步环湖一圈,足迹遍布洱海沿岸的村庄河流山脉、名胜古迹、岛屿湖滨。首先是《洱海笔记》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书写方式全景式展示洱海的奇特景观。作者处处留心,多角度细致观察,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和表达的需要,决定用笔的详略,对小树林、龙龛、白鹤溪、小邑庄、富美邑、古生村、仁里邑、桃源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村子以及十八溪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写,展示在洱海西岸边的特点;洱海北岸的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的人文典故,则以粗线条展示;东岸的双廊、挖色、小普陀、罗荃半岛、金梭岛的表述,细中有粗,工笔和写意相结合。让人读来如临水边,如观实景。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环湖村庄的每一次落笔,都做到角度新、观点实,着力避开雷同和重复。纵观整部书,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文字组织和文章架构驾驭的娴熟功底。

《洱海笔记》立足现实、回忆过去、遥望未来,展示出宏阔的空间想象和思考,将过去和未来融合在一起,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洱海生态面临的危机,表现出对洱海未来的忧思,推动大理各族群众对洱海保护的思考。作者或抒发忧思,或夹叙夹议,以身边事引导读者思考:人生存和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人类究竟怎样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这本书对推动环境保护的作用来看,我认为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描写自然山水的美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头看这本书,它关注环境、倡导绿色生活的价值会越加凸显。

从《洱海笔记》中,品味人文古迹、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与文化名家作近距离交流。读《洱海笔记》,我知道洱水神祠是为斩蟒英雄段赤城修建的庙宇。我在“洱海四大名阁”之首的浩然阁品读杨慎、李元阳的美文;在世隆皇帝驻足的龙龛码头流连;在洱海之源的西湖走近优秀的经典《徐霞客游记》,为美景、美文折服。在青索村“汉武乡侯诸葛亮南征渡军处”,在感受悠远历史的同时,我知道民国初年的教育家杨琼,他曾让邓川教育成为全省之冠。在阅读中,我又一次次走近白族绕三灵、火把节、中元节、本主节,贴近本土文化,触摸白族文化的根系。这本书把自然、人文、风土人情有机融合,是普及大理人文知识、宣传大理本土文化的一本难得的乡土读物。

北雁在下篇中采访了洱海生态的变化,展示生态教育成为一种时尚,以及产业转型见绿水青山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以绿色为底色高质量发展的曙光。洱海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洱海笔记》给我们的启迪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保护好这一汪纯洁的碧水,一起书写好诗意大理天蓝、地绿、水清的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