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共话家乡美 | 这抹绿意 触手可及

作者: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4/03/06 16:46

编者按

  时代日新月异,征程满目春光。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云南发布、云南网联动福建发布、湖北发布、重庆发布、四川发布、甘肃发布发起“共话家乡美”全媒体联动报道,从一件件“小事儿”中倾听人民生活里的小确幸、感受“家门口”的美好之变,在幸福和美中汲取奋进力量,一起向未来!

 
 
 
 
 
 
 
 
 
 
 
 
 

碧波荡漾的小湖

花草环绕的绿道

废旧工业零件打造的雕塑

……

漫步武汉市青山区的戴家湖公园

满目苍翠的绿植

悠然自在的野鸭

悦耳的鸟鸣声

讲述着戴家湖回归的故事

俯瞰戴家湖公园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滇池金线鲃

摇头摆尾游荡

簇簇海菜花顺水漂浮

花朵点缀水面

……

得益于生态治理

“高原明珠”滇池正以

生态和谐、生机盎然、乡愁永驻的面貌

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菜花绽放滇池草海 云南日报记者 杨峥 摄

让群众置身绿意盎然的山水美景中

感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城市美好

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惬意

这是湖北武汉和云南昆明

增进民生福祉、绘就幸福画卷的

实实在在的目标

也是充满诗意的实景

    贯穿八百里洞庭湖水,万里长江千古一日地向东北奔流,忽而在此处急拐向东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二弯”。古时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地有山独青,故以“青山”名之。鼎盛时期,青山区的工业产值一度占到武汉的三分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红火的“钢城”沦为“坐守青山望青山”的“灰城”。

武汉市青山区全景 青山区委宣传部 供图

  面对粗放式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2013年,武汉启动青山江滩改造工程,关停了江滩边数十个工业码头和砂石码头。同时,武钢等青山区重工业企业也大力推进企业智慧化、生态化改造,多措并举,志在扫除“黑灰”形象,找回绿水青山。

从空中俯瞰,青山公园绿树成荫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重拳之下,“灰城”慢慢被拭去了尘土,逐渐展露出本来的青翠面容: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33.7%提升至76.2%,优良天数增加149天;多个湖泊水质从劣V类大幅提升为Ⅳ类、Ⅲ类;近五年建成11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14平方米,位居武汉前列……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饱含工业印记的江城,到如今宜居的“湿地之城”,青山区以自身发展阐释了沿江重工业城市转型之路,满脸笑意,矗立在长江之畔。

改造后的青山江滩一角保留了过去使用过的吊装设备,成为青山江滩的代表性景观 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类似的问题此前也困扰着春城昆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工业粗放发展、水冲厕所快速普及和治污设施空白等影响,滇池水质恶化,成为我国污染最重湖泊之一。

冬日里的滇池草海水天一色 云南日报记者 陈飞 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承载着滇池流域人类发展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滇池,是昆明的一张名片。滇池清,昆明兴。保护好滇池,是昆明乃至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昆明市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措施,持续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并取得积极成效。

  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

  2023年,滇池全湖水质持续向好,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连续六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

  位于滇池南岸的昆明“鲸鱼岛” 王毅 摄

  1963年出生的老马,十几岁随大船到滇池捕鱼,渔业资源减少后以种植韭黄为生,近年在村里从事绿化保洁工作;50多岁的志愿者李大姐,春节期间自发来到岸边清扫垃圾,常把“自己的家,自己爱护”挂在嘴边……

  从靠天吃饭无度索取,到保护滇池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越来越和谐。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鸟类栖息的家园 董越天 摄

  如今,滇池沿岸美丽乡村焕发生机,75岁的申品功老人说:“滇池变好了,村子美了、村民富了,我们的生活真的幸福了。”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这般的田园诗意,在武汉青山江滩有,在昆明滇池边也有。

  来到长江边的青山江滩,近处江水奔涌,远处高楼和二七长江大桥隐约可见。即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也凉风阵阵,成为市民避暑消夏、饭后散步的佳地。

武汉青山江滩公园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绵延7.5公里的江滩公园位于长江之畔的青山区,公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的生态廊道与宽阔奔涌的长江交相辉映。

  赵志刚是武钢退休职工,只要天气好,他就抱着相机来到家附近的青山江滩。“我特别喜欢拍青山江滩,现在是景好人又美。”他说,以前这里拖运砂石、钢材的车辆很多,路坑洼不平,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

市民在青山江滩边休息 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

  盛夏时节,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戴家湖公园里,满池荷花绽放,湖面波光粼粼。青翠的草坪间散落着几处具有工业元素的雕塑,仿佛静静地诉说着长江畔这片绿地来之不易的经过和这座重工业城市蓬勃发展的历史。

  “50年代一湖碧水,70年代一池煤灰,90年代一座黑山,00年代一堆垃圾。”作为戴家湖公园园史馆讲解员,70多岁的胡昇见证了戴家湖一个甲子的传奇命运,每次给大家讲解戴家湖公园的历史,胡昇会给大家讲述那个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不过新版的最后加上了一句“10年代一个公园”。

胡昇在戴家湖公园赏景 新华社记者 万芃琦 摄

  从武汉青山到昆明滇池,人们追逐绿意,步履不停。

  昆明若有十分美,滇池占九分。每个昆明人向往的家的样子,便是——徜徉在滇池沿岸的小渔村,临水而居,邂逅昆明最美的日落……

游客在滇池南岸的小渔村划船休闲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经过治理后的滇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驻足滇池边,极目远眺处,碧波荡漾,一望无垠,这颗“高原明珠”被擦得愈发闪亮和洁净。

  晨起,在清透的晨曦中,环绕于滇池边的绿道和昆明人一同苏醒。它们伸展着连绵不绝的“腰身”,陪伴着晨练的市民,串起众人的绿色健康生活。

  “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规划长度137公里的环滇池绿道全面建成后,将串联起大观公园、海埂大坝、海埂公园和湿地等沿湖景点,宛如一条“翡翠项链”。

滇池绿道草海段景色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在滇池海埂大坝,面朝西山,尽览滇池的秀丽端庄。骑行、散步、拍照,一路风景一路念想,冬日里还可以见到来自西伯利亚的精灵,与它们来场亲密约会。

人们在滇池畔的海埂大坝观赏红嘴鸥 云南日报记者 杨峥 摄

  打卡滇池沿岸,每一步都是风景。星海、海东、王官等数十个沿岸湿地串珠成链,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过滤器”、市民假期出游的热门地。

  如今,每到节假日,滇池周边的湿地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以前水污染严重时,别说跑步了,开车都避开走。”昆明市民王猛带着孩子沿滇池绿道跑了一会后,还准备到海洪湿地游玩。

位于滇池边的草海隧道公园是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云南日报记者 陈飞 摄

  打造休闲长廊,乡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发展摄影、徒步、非遗展示等业态……滇池沿岸的治理实践表明,将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更好结合起来,可以为生态治理注入更强动能。

追绿脚步,永不停歇

这抹绿意,触手可及

武汉青山和昆明滇池的“换颜”之路

是湖北和云南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如今

森林走进城市,绿色遍布乡村

河湖扮靓山川,绿意触手可及

祖国山河将闪耀更加悦目的颜色

未来生活将展现更加动人的图景

特别鸣谢

湖北发布

  策划:曹璐 包涛 沐旭 杨昊 李茜 马正麟

  海报设计:鲍子仟

  云南网记者:马正麟

  部分内容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瞭望东方周刊》、云南日报、昆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