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记大理州第二届“苍洱霞光”人才李文彬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1/10 09:45


李文彬在工作室指导员工制作银壶。(摄于2023年12月7日)

□ 记    者 杨艳玲

见习记者 龚秋燕 文/图

褪去炭火的烟尘,经过锤錾的千敲万打,穿上银铜丝编织的外衣,鹤庆县文彬银器加工坊负责人李文彬手里的银壶让人眼前一亮。李文彬介绍:“这把银壶名叫‘守’,意思是守住传统手艺,再进行创新。这把银壶集合了我独创的对流焊接工艺、铜藏八宝镶嵌技术、金属编织工艺等。”

拥有一门看家手艺足够在鹤庆银器行业出彩,然而,李文彬在精通了银器制作手艺之后,开始了守正创新之路,发明了对流焊接工艺,还采用银铜编织银器的外壳,给一件件银器披上了“嫁衣”。

学艺之路

“我开始外出学艺时非常艰难,家里只有母亲一人撑着一个家,我当时下定决心,再难也要坚持。有些手艺师父不外传,我就主动承担了很多苦差事,后来感动了师父,才有收获。”李文彬说。

李文彬自小喜欢银器制作工艺,初中毕业后,他拜民间艺人寸焕武、寸国防为师,学习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技艺,经过3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制作银饰的基本工序。

李文彬先后到过四川、西藏等地,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使得他的学艺之路很是艰辛困难,但他秉承着对金工技艺的热爱,坚持不放弃,技艺水平在不断磨炼中突飞猛进。1991年出师后,李文彬带领徒弟走遍四川甘孜,边走边学,先后学习了鎏金、掐丝、传统焊接等技艺。18年来李文彬对金工技艺的学习近乎痴迷与疯狂,2002年李文彬银器制作技艺享誉川滇藏。

回乡创业

在李文彬的家里有个银器手工艺品展示柜,展示银器外还有一张张李文彬和儿子李杰的奖状。李杰说:“我父亲在教授我们兄弟俩技艺时,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徒弟,他希望手艺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2006年,李文彬回乡注册成立鹤庆县文彬银器加工坊,2008年参与国礼“万寿无疆”银钵的研发与制作,凭借多年丰富的经验与过硬的技术,突破层层难关,圆满完成250个订单。

从艺36年来,李文彬先后获授权专利20多项,主创200余款银饰产品,创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习所,直接、间接培训1200多名工匠,无偿公开专利技术3项,有效推进了鹤庆银器工艺水平的提升,助力“鹤庆银匠”国家级劳务品牌发展。李文彬说:“无偿公开专利技术,就是希望能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出一份力。”

守正创新

李文彬独创的对流焊接技术突破了鹤庆纯银手工一体壶需要“一张打”的限制。传统一体壶整个壶身由一张银片打制而成,壶口处需要焊药焊接,壶身造型单一。“对流焊接技术不同于传统焊接,对焊不用任何的辅助剂、焊药,而是利用高温对整个壶身进行预热,重点对上下壶身和壶嘴的接口处进行高温加热,使接口处均匀受热的金属相互对流熔合为一个整体。”李文彬介绍。

李文彬身上的创新精神还影响着年轻学子。他的徒弟李耀华出师后,到上海闯荡期间学习到很多现代工艺制作方法,返乡创业后,成为知名银器企业的设计师,也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李耀华说:“师父过硬的手艺是我快速成长的基石,从师父身上我还学到了‘用心守艺、创新手艺’。”

在李文彬的工作室里,一排排铜片上展示的动物、花卉、叶子等图案简单而接地气。这些作品出自刚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就来找李文彬学习的学生康真祯之手。她说:“錾刻使人心静,让人完全融入这片土地,这应该就是金属的魅力吧。”

李文彬先后荣获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大理州第二届“苍洱霞光”人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