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山妮惹”跳出了山窝窝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2/14 08:51

12月4日,巍山彝族打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鲁晓丽到中和小学,给“山妮惹”打歌队上辅导课。

□ 特约记者 陆向荣 文/图

“20多年来,‘山妮惹’打歌队里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正是在这样的变换中,我们将彝族传统打歌传播给了更多的孩子。”12月4日,巍山县巍宝山乡中和小学操场上,正在指导孩子练习彝族少儿打歌的教师李晓倩告诉记者。

巍山彝族打歌是当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喜闻乐见的自娱性集体舞蹈,也是巍山流行最广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地处大山深处的中和小学目前有121名学生,其中95%以上都是彝族,自幼耳濡目染,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彝族打歌。近年来,学校抓实素质教育,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本土艺术家的指导下,用多彩的活动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其中,“山妮惹”打歌队就是该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从2003年成立‘山妮惹’打歌队以来,每年打歌队一般有30至50人的规模,学校每星期都组织一次集中训练。”中和小学校长字如周介绍说,作为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山妮惹”彝族少儿打歌的最大特色,就是用民族乐器芦笙、笛子,主要特点是自唱、自吹和自跳,学生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尽情地展现在每一个舞蹈动作和每一句歌词里,曾获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云南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金奖等多个奖项。

“山妮惹”打歌队也因此而得名,“山妮惹”来自彝语的同音,意思是山里的彝家娃娃。小学生参加打歌队,家长有什么反应?字如周表示:“学生学习功课压力大,而歌舞能使人放松,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也经常邀请家长来学校观看表演。时间长了,家长也感受到参加合唱团对孩子成长有利,也就很乐意孩子参与其中了。”

近年来,巍山县通过积极引导,全县10个乡镇近百支打歌队活跃在民间,民间打歌热潮与日俱增。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省、州、县级打歌代表性传承人33名。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如今,中和小学也被定为了巍山彝族打歌传承示范点。现年48岁的鲁晓丽是中和村委会倒马坎村人,作为巍山彝族打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她经常以校外辅导教师的身份,到学校进行义务辅导,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彝族打歌后继有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非遗传承进校园,“山妮惹”跳出了山窝窝。“我们打歌队除在学校表演外,还经常参加州里、县里的各种活动,每当演出结束时听到周围观众的掌声、赞许声,心里就感到特别开心。”参加训练的六年级学生武金蝶说。2013年6月,“山妮惹”打歌队参加“云南省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大理巍山会议”汇报演出;2018年6月,参加巍山县火把节歌舞比赛并荣获铜奖;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参加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巍山县庆州庆彝族打歌展演……

“现在,学校把彝族少儿打歌列入学校文体活动的主要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彝族打歌,每天课间、课外都开展彝族少儿打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字如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