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在大理“追风赶月”

——记大理州第二届“苍洱霞光”人才金可默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2/05 09:35

11月24日,金可默(右一)带领学生去古生村农户家走访。

□ 记 者 杨艳玲

见习记者 龚秋燕 文/图

见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洱海片区古生村科技小院总负责人金可默的时候,记者脑海里蹦出一句诗词:“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安排年度计划、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到农户家走访,语速极快、走路极快、工作节奏极快……在一个个“快”中,“追风赶月”的工作节奏和“风一样的女子”形象在金可默的身上一一显现。

金可默是中国农业大学洱海片区唯一一个长期驻扎的女教师,她用坚韧和毅力,带领青年学子在“追风赶月”的路上续写大理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追风来

金可默有同龄人无法企及的漂亮履历: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顺利出站后直接留任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丰富的科研经历和成果让她的职业规划多了很多选择。然而,在听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一场号召青年教师到科技小院的讲座后,金可默于2022年3月“追风”来到大理。“让洱海清,农民富”是她到达洱海之畔最初的梦想。

“金老师在生活中很谦和,在工作中很严谨,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卢扬说。

“第39天开展古生村大调研、第99天组织白族开秧节、第154天举办农民培训会、第262天成立党支部、第327天成立‘绿野’宣讲团……”金可默的会议记录本上记录下她到古生村科技小院后的很多“第一次”。从海外留学到田间地头小院,从微观学术研究到宏观社会服务,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她的助力下进入“3.0+”版本。

“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也想把自己在科研上的技术创新应用于实际,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求,让自己更加接地气。现在看来,我最初的选择是对的。”金可默说。

顺风为

“明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在大丽路以西,你们的工作就是先去打好群众基础,等下一批研究生到了直接开展工作……”只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金可默叫醒了午休的研究生,布置近期的工作。

一批批学生从这里毕业,又有一批批新生来到这里,苍山洱海边、田间地头里,金可默在忙碌中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她的计划。她说:“做科技小院关关难过,关关过,但尽兴于‘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见处是春山’”。到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学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等学校,工作各有不同,专业研究方向不同。

“金老师在科研上给了我很多指导,生活上也是言传身教。我还要在古生村待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希望能在金老师的带领下多为村民做点事。”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鲍璇说。

调研、走访、吃闭门羹,再调研、再走访、敞开心扉,一年多勤恳地工作,在金可默的带领下,她的学生克服了“水土不服”,开始在全国各领域崭露头角。

迎风起

金可默在推动科技小院平台多样化发展上从未停步过。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特色更多体现在社会服务上,通过多学科交叉、多平台协同和多导师团队协作,开启了科技小院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从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讲, 绿色科技进万家”活动到连续组织全国科技小院新生培训会,再到发起村民工作室创业与直播带货多项培训活动。金可默在古生村的一年多时间里,古生村科技小院由1家发展到14家。她也被村民称为“新”古生村民。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侯勇说:“金可默老师长期驻扎科技小院,带领师生们围绕大理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作为大理州第二届“苍洱霞光人才”,金可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娟玉汝成”。如今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成为西南地区科技小院样板,而金可默也一直在“追风赶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