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将于12月1日开幕

作者: 来源:云南发布 时间:2023/11/24 18:49

 11月24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举行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以“科技引领未来”为主旨
以“科学·绿色发展”为主题的
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
将于12月1日开幕
本届论坛由云南省人民政府
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支持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保山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
共同承办

接下来
跟随小布一起来了解论坛的有关情况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持续办好腾冲科学家论坛的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按照“年度、季度、月度”分层次、宽领域、常态化已经开展了15场腾冲科学家论坛活动。




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分论坛 图源:“科技彩云南”微信公众号


  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按照“1+10+X”模式,将组织1场开幕式暨主旨论坛,设置校长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企业家创新论坛、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论坛系列活动、国际前沿科学论坛系列活动、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能源材料论坛、免疫科技与临床转化论坛、首届民族医药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等10个平行分论坛,以及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研讨会、科技赋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系列活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系列活动、2023中美“健康桥”系列活动、中韩科技交流活动、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转化应用对接、院士科普进校园、数字丝路安全研讨会等一系列专题活动。

  论坛期间,平行举办的各类论坛、研讨会、圆桌会议、对话会、路演、沙龙等活动近60场,内容涵盖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前沿科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免疫科技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大健康、能源材料、数字经济等众多领域,范围涉及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投资孵化等科学家从基础和应用研究、落地转化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


今年的论坛主要有以下特色↓


大咖云集,群星闪耀




  在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本届论坛集聚众多行业翘楚和“最强大脑”,来自海内外近2000名嘉宾将齐聚腾冲,共襄盛会。除顾秉林、许智宏、饶子和三位院士外,还有100多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院士科学家将出席并将在各类活动中发表演讲、参与交流研讨;北大、清华、南开等20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将出席并参加校长论坛;华人AI领域的顶级学者朱松纯、知名青年科学家颜宁、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等国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将现场出席并参与各平行分论坛活动;知名企业家曹德旺、马蔚华,以及100余名知名科技企业代表将出席论坛,围绕企业家创新、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碰撞思想、交流合作;近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金融界专家学者和投资人将出席论坛,围绕科技金融协同创新将展开交流,探讨今后深化参与论坛成果转化和论坛发展基金建设。


颁发大奖,致敬科学




  今年以来,首次设立并开展了腾冲科学大奖评选,成为首个完全在大陆地区倡设发起、面向国内外评选、单项奖金达1000万元人民币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也是国内首个以边陲城市直接命名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

  紧跟云南从开放末梢变前沿的时代步伐,通过筹措社会资金、依托社会力量,设立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科学技术奖,致敬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推动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贡献卓著的科学家。通过大奖评选,致力搭建云南与国际最先进科学技术、最顶尖科研人员交流互动的平台;搭建鼓舞科技界自立自强、勇攀巅峰的擂台;搭建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友好交流与“华山论剑”的舞台。首届腾冲科学大奖一经发布便受到国内外科技界广泛关注,大奖最终花落谁家,将在论坛开幕式上重磅揭晓。


国际视野,贴近需求




  由众多院士和顶尖科学家领衔指导,今年的论坛策划更加注重国际视野、更加融入国家需求、更加服务地方发展。


  延续首届论坛亮点内容,持续举办“国际前沿科学”和“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论坛,打造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样板,推动周边国家共同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紧紧围绕论坛嘉宾特点,固定打造校长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企业家创新论坛等平行分论坛,让国内外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金融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技术、产业、资本协同创新,共同关注、关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紧密结合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的工作要求,围绕生命科学与大健康、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设置多个专题论坛和系列活动,为服务云南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提供载体和抓手。例如,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致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新路径;免疫科技与临床转化论坛旨在助力发展现代医学和践行“健康中国”纲要;能源材料论坛将围绕能源材料、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研讨交流。


双招双引,服务发展




  充分发挥论坛牵线搭桥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面向全省重点产业、园区、企业、高校、院所,征集凝练1000余个人才、平台、项目、企业等4类科技入滇行动重大科技合作需求,向与会嘉宾“抛绣球”,提问题、要答案;紧密结合产业强省的科技创新需求,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策划重大招商引资项目10个,金额500亿元以上,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滇转移转化落地;结合16个州(市)产业发展实际,组织出席论坛的院士专家、企业家、金融家与全省41家单位开展合作对接,为参会嘉宾的成果找到转化应用的“婆家”,为地方的合作需求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在论坛期间,将同步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转化应用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企业交流与对接合作。截至目前,论坛已促成人才引进项目90余项,引进人才200余人,促成100余个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超620亿元,涵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食品与消费品加工制造等云南省重点产业领域。


众人拾柴,广交朋友




  本届论坛,得到了众多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金融机构的热情参与。各平行论坛、专题活动参与单位达100多家;云南白药集团、大北农集团2家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各类合作伙伴、媒体支持单位等给予了论坛大力支持。集聚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世界科技论坛”。


  云南致力营造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氛围,让出席论坛的国内外院士、顶尖科学家、大学校长、青年科学家、企业家、金融机构代表,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在丰富多样、百花齐放的论坛活动中,通过学术研讨、思想碰撞,进一步扩大云南科技“朋友圈”,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通过论坛举办,切实践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有效推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园区运营、技术转移转化、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同时,积极为扩大我国科技创新合作朋友圈,主动分享中国科技治理经验,提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科技治理水平等贡献云南智慧和力量。


发布会邀请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腾冲科学家论坛主席顾秉林
介绍了近期即将揭晓的首届腾冲科学大奖
以及今后的计划和安排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腾冲科学家论坛主席 顾秉林:两年前,我和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我们三个人在云南提出了设立“腾冲科学家论坛”的创意,得到了云南省和中国科协的积极支持和全力的响应推动。去年年底,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腾冲科学家论坛,也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大家比喻为“中国科技达沃斯论坛”。

  为推动科技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国内外科学家深化学术交流、开展思想碰撞、勇攀科技高峰、引领未来发展,在去年首届论坛闭幕的时候,倡议设立“腾冲科学大奖”,主要奖励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推动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贡献卓著的科学家。

  下一步,我们还将与诸多有社会责任感、有公益情怀、有科技创新实力的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一起发起组建“腾冲科学家论坛发展基金会”,以更加完善的机制,打造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和腾冲科学技术大奖。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推动中国学术创新文化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激励广大科学家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在科技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勇攀科学技术之巅,造福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交流和创新平台,为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促进全球协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如何通过腾冲科学家论坛深化澜湄区域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深化传统医药合作。以《关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传统医药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引领,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平台,分享澜湄区域各国传统医药可持续发展成果,在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澜湄区域国家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


  推进科普交流合作。健全澜湄区域国家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科普交流合作,聚焦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重大课题,充分开展国际科学传播行动,增强合作共识。打造区域科普合作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支持在滇的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和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等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活动,与澜湄区域国家有关组织共同推进区域性国际组织建设、探索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支持把腾冲科学家论坛注册成为国际科技组织,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澜湄区域科技治理,持续深化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打造区域合作“金色样板”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鲜活样板。





腾冲将如何发挥科学家的聚集效应,助力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2022年12月,首届论坛在腾冲成功举办。论坛举办以来,保山市通过“论坛+产业”“论坛+教育”“论坛+人才”等模式,共签约人才智力项目54项、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专家团队18个,聘请了5名院士担任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首席顾问,26名院士、1名知名专家接受担任腾冲市“荣誉市民”,与60余位院士(专家)进行洽谈达成后续合作意向。论坛的成功举办,积极推动了保山大健康产业、生物大数据、关键矿产资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助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借论坛落地腾冲的“东风”,一年间,保山市围绕进一步发挥科学家聚集效应,助力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积极搭建“三个平台”:搭建先进学术思想交流平台。论坛汇聚全球高端智力资源,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深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策源创新思想,有助于推进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搭建政产学研互动平台。通过持续举办论坛,服务建设产业强省科技创新需求,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优秀企业聚焦、特色产业聚合,构建起多种形式的东西部联动合作机制、交流合作与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加快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搭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平台。论坛积极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科技创新、科研开放合作、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转化、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服务国家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


  腾冲科学家论坛举办一年来,有力促进了腾冲城市发展、促进了保山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了云南科技创新。保山将依托腾冲科学家论坛,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积极搭建国内国际交流平台,通过联合嫁接、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论坛与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康养、旅游等行业多链耦合、融合发展,发挥论坛科技交流、招才引智、成果转化、产业赋能等作用和辐射效应,把更多的人才、项目、资金吸引到腾冲、到保山、到云南来。





腾冲作为论坛举办地,将以什么样的地域优势和服务保障,进一步把论坛办成一个高起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号召力强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交流平台,打造成为科技界的达沃斯论坛?


  腾冲作为论坛的举办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突出的区位优势,是中国陆路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体育示范基地、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被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这些都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广大科学工作者来到腾冲,仰望星空思考、脚踏实地研究。


  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相较以往举办的活动,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作为东道主,腾冲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把工作细化到每个环节、每个节点、每个人员,用周到细致的服务,让与会的科学家和各界嘉宾感受云南人民的热情,留下美好的腾冲记忆。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全力做好会务保障工作。此次论坛的主会场设置在腾冲科学会堂,共设置会场20个。为周密做好会务保障工作,招募了320名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组建19个对接小组,分别负责对接各分论坛及配套活动。同时,做好主形象设计、会场搭建、同声传译、线上直播、远程连线等工作。


  全力做好接待服务工作。组建了270人的服务保障团队,按“1+1”模式(1名省级接待单位相关专业领域的领导、1名腾冲市熟悉情况的人员),全面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在腾冲、保山、芒市3个机场和保山火车站采取“定时定点+机动处理”方式接送嘉宾。预留2000多间客房用于嘉宾及其他与会人员入住。为了让参加论坛的院士、科学家、企业家等嘉宾更好地了解腾冲、感受腾冲,精心准备了独具腾冲特色的系列非遗展演、文艺表演等活动,安排了涉及乡村振兴、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方面5条考察路线,可根据个人意向,选择参加相关活动。同时,安排专人对接媒体记者采访意愿和需求,全力做好媒体在腾采访期间的服务和保障。


  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每个会场、酒店配备了专业医疗保健人员,指定腾冲市人民医院为定点保障医院,全面做好各项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同时,聚焦论坛全过程和会场、酒店、考察点等重点场所,细化工作方案,建立协同机制,落实功能区设置、证件管理、人车流线以及区域防控等一系列措施,确保科学家论坛顺利举办。




更多详细内容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看发布会实录



资料: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郭婉亭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