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霞客行之江山多娇|600余名“新霞客”贡献7500余幅(件)作品!霞客之行未完待续……

作者: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3/10/12 17:37

5月19日—9月30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霞客行之江山多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摄影、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以下简称征集活动)在全网展开,共收到600余名“新霞客”的7500余幅(件)征集作品,精选作品稿件在全平台累计阅读量突破720万次。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活动,来自380多年前的徐霞客与今天的“新霞客”在此相遇;这是一次关于探险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的传承,无数人由此走近了徐霞客,了解了“游圣”的可贵精神。

  追随“游圣”脚步 遍历云南10州(市)云南是徐霞客一生游历最多的地方之一,在他60余万字的游记中,“滇游日记”篇幅达25万字,约占40%,覆盖10个州(市),可见徐霞客甚爱云南。

  到底徐霞客走过哪些地方?如今这些地方又有怎样的景致?

  征集活动第一阶段聚焦上述两个问题,将《徐霞客游记》中的原文原句与“新霞客”拍摄的摄影作品、短视频、笔记组合展示,带领大家追随“游圣”的脚步同游云南。

抚仙湖晚霞 杨志辉 摄

  我们一起入曲靖寻盘江源头;到昆明赏西山秀丽、看滇池盛景;赴玉溪沉醉秀山美景、徜徉抚仙湖边;游至红河,感受阿庐古洞、颜洞、异龙湖的瑰丽多姿;途经楚雄,领略狮子山、妙峰山的巍峨雄奇;经祥云、过宾川,游览大理名胜美景,体会徐霞客对鸡足山的情有独钟;在丽江古城稍作停留,走进木府,重温徐霞客与木增的深情厚谊;去“极边第一城”保山执永子与好友对弈;到德宏找寻“马鹿所栖者”;最后在临沧探究“徐霞客转身”的缘由。

云南红河泸西阿庐古洞 牟炳文 摄

鸡足山 熊星宇 摄

  一路行,一路赏。品的是自然景致,赏的是人文风光。这一路走来,更懂徐霞客为何甚爱云南,更明白徐霞客壮游背后的不易与执着。

丽江木府 丽江古城博物院 供图

  “新霞客”接力 不可错过的云南美继第一阶段的古今相遇后,征集活动第二阶段由“新霞客”接力,用摄影作品、短视频作品展示当下可看、可观、可赏、不可错过的云南之美,在山水间、在人世间,享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新霞客”到徐霞客未到之处,探“游圣”未探之趣——去昭通大山包赶一场与“老朋友”黑颈鹤的冬季之约,到西双版纳看一回亚洲象“戏水打闹”;乘一叶扁舟纵情文山普者黑山水间,寻秘境入“人间桃源”怒江丙中洛;领略迪庆香格里拉独特的民族风情,细品普洱景迈山一盏普洱茶千年醇香……

普者黑晚霞 胡议华 摄

  无论身处云南的哪一处,都能获得超棒的体验。既因大美云南,处处精彩,亦因“新霞客”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懂得捕捉美;“新霞客”有高超的技艺,懂得记录美;“新霞客”有敏感的心灵,懂得欣赏美……

  他们镜头下的云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珍禽异兽行走其间;他们镜头下的云南,人文荟萃,百花齐放,多元文化在此共生共荣;他们镜头下的云南,地杰人灵,民风淳朴,各民族群众团结共创美好明天。

老达保 澜沧县委宣传部 供图

  300多年前,徐霞客万里赴滇,通过笔触,展示云南之美;如今,“新霞客”千里追寻,通过镜头,记录云南之美。在“新霞客”的镜头下,云南之美更加可触可感,云南形象更加全面立体。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时代变迁带来了记录方式的转变,但穿越百年,不变的是大家对云南共同的喜爱、永久的期盼、美好的祝愿。

《放飞希望》 拍摄地点∶勐海县勐海镇曼费村 李维俊 摄

  共绘千里江山图 共叙悠悠霞客情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20余个省(区、市),许多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因徐霞客到访而熠熠生辉。此次征集活动,在关注徐霞客与云南的同时,也将视野扩大到徐霞客一生所行所走所探之路上。

  活动期间,“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11个省级学习平台,通过110件短视频、摄影作品展示徐霞客所涉之地如今的美。

山西悬空寺 来源:黄河新闻网

  跟随这些作品,我们“打卡”绝壁中生长出的“空中云阁”山西悬空寺、领略壮阔雄奇的世界文化遗产河南龙门石窟、丈量高达“四万八千丈”的浙江天台山;漫游安徽,与迎客松相遇,吟一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夜泊姑苏,泛舟河上,静观曾照亮徐霞客行路的明月……我们畅游中国,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感悟祖国河山的无穷魅力,共绘新时代下的千里江山图,共叙一脉相承的悠悠霞客情。

龙门石窟造像栩栩如生 图源:大河网

  穿越百年,千里追寻,为的是什么?不仅是要见“游圣”见过的风景,更是要走近“游圣”,传承他对锦绣河山的热爱,学习他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与勇毅前行的探索精神。

秋日黄山 吴丹 摄 来源:“黄山文旅”微信公众号接下来,征集活动主办方将评选出200件(组)入选作品,让我们再次相约,在精品中纵横天地,继续奔赴热爱!

  云南网记者 邓茜 和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