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以“36元彩礼”为“突破口”

剑川桑岭村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0/09 09:10

□ 通讯员 张文山 段素媛

近年来,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坚持公序良俗和时代新风相结合,将好传统、好习俗融入乡风建设、社会治理中,以规范彩礼为突破口,探索“党建引领、群众做主、个个参与、共同发展”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推动彩礼习俗写入村规民约,努力实现从“民间约定成俗”到“白纸黑字”有据可依。一直以来,桑岭村的回族群众都有彩礼36元的习俗,寓意“三生六合”,即“三世情缘、六合同心”的美好祝愿。但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彩礼一涨再涨,出现十几万元甚至更高的情况,昂贵的彩礼成为了大家都反感但又不得不承受的“沉重负担”。2000年,在村民的提议下,该村红白理事会牵头重新修订《桑岭村客事办理规定》,明确回族群众彩礼保持36元的习俗,白族、汉族群众彩礼应逐步减少;今年,又专门制定《桑岭村白族、汉族移风易俗彩礼改革试行规定》,明确白族、汉族群众彩礼实行3600元标准,还鲜明提出逐步不再使用一次性碗筷。通过多次修订,初步形成“彰显时代新风、融入桑岭习俗、绿色文明节俭”的桑岭村客事办理规定,通过“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活动的持续开展,“小彩礼”喜结连理已成为新习俗,“爱情无价、共筑未来”的观念深入人心,有效扭转了彩礼竞相攀比、客事大操大办的倾向。

推动村规民约变成村民行动,努力实现从“一起协商制定”到“共同遵守”常态执行。针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邻里纠纷等“法律难顾及、道德管不住”的现实问题,该村先后制定了《桑岭村村规民约》和《民族团结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制度》《移风易俗客事从简规定》等,并积极推动落实。村委会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以“党建+乡风文明”为抓手,通过党员带头签订“门前三包三化”和红白客事办理承诺书,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推动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移风易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并成立议事组,以传统的“茶话会”第一时间了解调处各种纠纷和矛盾;成立红白理事会,全面负责客事审批、客事监督和客事办理场所日常管理等工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持续开展“立家规、传家训、育家风”教育活动,定期为村内老人拍照片、戴红花、送温暖;去年以来评出10户“最美家庭”和5名“好媳妇”、5名“好婆婆”。同时,建立“红黑榜”制度,每年敬老节对孝亲敬老、邻里和睦、庭院整洁、弘扬新风的群众进行表扬宣传,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用“黑榜”曝光,做到“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管”。

推动村民行动融入乡村治理,努力实现从“共建共治共享”到“共同发展”转化提升。桑岭村坚持“村庄环境一起管、村庄文明一起创、村庄建设一起干、村庄治理一起抓、村庄管理一起议”,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立新规、树新风,共建家园、共同发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汉、白、回等民族住房穿插分布、田地交错相连,各民族互敬互帮互融,形成“我们都是阿夫甲”的和谐局面,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经验做法被国家民委作为“桑岭样本”向全国推广。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为抓手,健全三级治保调解网络,抓实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探索完善村民议事制度,“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夯实,被命名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推进“乡愁大理·最美乡村”建设,党员带头认领守护全村170多棵古树,挂牌保护剑阳八景之一“桑岭古木”;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捐赠老物件老照片,在古井旁古树下建起“乡愁馆”,述说桑岭村的过往,留住桑岭人的乡愁记忆,持续释放中国传统村落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