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云迹青年丨返乡创业,他们在苍山洱海间拔地而起

作者: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3/09/28 15:39

在大理这片恬静而美丽的土地上,一群曾背井离乡,追逐着更广阔世界的年轻人,怀揣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在他乡积累知识和经验后,毅然归乡。他们是年轻一代的新农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牢牢抓住机遇,和乡亲们一起创造着乡村的发展与繁荣。跟随这群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一起去聆听他们的新乡土故事。

  一朝回想,七年逐梦——来自远山的声音

今年是郭祁琦创业的第七年,作为大理荣漾核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同时也是漾濞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他积极推动电商行业的发展,并负责漾濞首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致力于激发创新思维和促进社会阶层的融合共荣。

郭祁琦是土生土长的漾濞县人,漾濞县和有着“苍山洱海”的大理市紧紧相连,但又被大山阻隔,在2022年通高速之前,从漾濞到大理只有一条柏油路,雨天还偶尔会发生塌方。走出大山,是这里很多年轻人的愿望,也曾是郭祁琦的愿望,而且他还实现过。

2012年郭祁琦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学,“考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云南,见到了不一样的高楼大厦”。在大学四年时光里,郭祁琦成绩优异,并担任校级学生会干部。然而,城市的钢筋水泥无法阻挡来自县城漾江的呼唤,家乡秀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以及那漫山遍野的核桃都让郭祁琦难以割舍,他决定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一番事业。于是,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学习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了解农民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开始尝试在微店和淘宝上创业,不断积累电商经验。

201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郭祁琦也随大流一头扎进了“考公”的队伍,并且很幸运地“上岸”。然而,异乡“上岸”以后,回乡干一番事业的念头异常强烈起来。郭祁琦做了这个让周围人吃惊的决定,放弃了公务员工作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个“一碗面只要七块钱,最低工资是一千八”的小县城。

山清水秀的漾濞县,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核桃是当地人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漾濞人靠核桃生活,起早贪黑地在地间忙碌,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这片河川山岳,就是想让收成好一点能多卖些钱。

然而,近年来核桃市场低迷,核桃产量一年比一年好却总是卖不起价,甚至还出现上百吨核桃滞销的情况。回到家乡的郭祁琦看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乡依旧美丽,也依旧还没有发展起来,作为核桃原产地的漾濞只能销售初级农产品,利润极低,于是他决定借钱开门店从销售做起。

刚开始,郭祁琦几乎走遍整个漾濞县,上山找农户收核桃。上山的路途艰辛,有时需要连续开车四个小时才能到达。或许出彩的人总会与一段段沉闷的时光相伴,太多的付出与回报总失之交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来的核桃因销售渠道短缺,过期了大半。

遭到“当头一棒”的郭祁琦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如何提高核桃采摘和加工的效率,成为他探索的方向。带着有经验的同事琢磨两个多月后,他们的第一台核桃加工机器面世了。经过了多番的改良,他们不仅成功地投入使用还申请到了专利,于是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厚积薄发的力量让郭祁琦的团队陆续接到来自山西、新疆的订单,同时也帮郭祁琦“养活了”团队里的七八个人。

同年,面对核桃行情的暴跌,郭祁琦接手合作社,整合资源、提高品质、开拓销售渠道,并吸引更多村民加入。通过分级包装、网络销售等措施,他们成功推动核桃销售,社员们的纯利润翻了数倍。2016年,郭祁琦登上了央视《农广天地》,向全国展示了位于云南漾濞的箐口核桃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故事。

他的故事点燃了人们对该地核桃产业的关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持续增长的收益。核桃器械上的成功也让他得到了一些媒体的报道和来自县里的支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郭祁琦的公司参观他的先进经验,同时他自己也获得了许多外出学习更多关于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方法的机会;与各行各业的人进行了无数次的思想碰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郭祁琦买特产。

“通过我们一趟趟往返在村子和县城之间,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销售方案,帮老乡们卖掉了滞销的核桃,我们内心乐开了花。”就这样,郭祁琦和农户们共建了合作社,通过“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更多的农户就业和分红。

为了帮农户提高核桃的产量和质量,郭祁琦邀请了相关的专家来开课教农户管护核桃,并且免费给农户们发放肥料。每年春节前,郭祁琦与同事们都会投入一周的时间,将分红交到农户的手中。这一刻,他满怀喜悦与欣慰,他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这些农户收到的是属于他们辛勤劳动所应得。

大家的信任与支持维系着合作社的繁荣,看着农户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知道他们的生活因为合作社的成长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份喜悦让他倍感幸福,激励他继续为合作社的发展而努力,在春节的钟声中,郭祁琦心怀满足,怀着坚定的信念与农户们共同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如今,经过一步步的沉淀,他们建起了自己的厂房,带动了上百户的农户。

天风争顺逆,创业路漫漫。正当核桃生意渐渐有起色之时,疫情的到来让原本稳定的客户停止了采购。郭祁琦不得已缩减自己的团队,他四处凑钱,坚决不拖欠农户一分。疫情期间,郭祁琦也不敢松懈片刻,日夜和核心团队成员一起努力钻研技术,申报出更多的发明专利,如烘干机等。现已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1件,个人拥有2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下,上海对口帮扶云南,而漾濞县作为贫困县受益于此。与此同时,郭祁琦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县里委托郭祁琦来运营沪滇协作的产业园。他们深信郭祁琦能够发挥出色的链条式作用,能够将漾濞特产推向上海市场。

在漾濞,有很多的古核桃树生活在偏远的乡村,高大粗壮荫蔽土地,历经数百年生生不息,不仅古韵悠长,还添了几分沧桑的人生况味。在郭祁琦和团队的策划下,两棵漾濞古核桃树的核桃采摘权出现在上海拍卖行的舞台,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了漾濞核桃,也有很多的朋友因为他的故事萌生了从北上广回到了家乡创业的想法。

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热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郭祁琦在新媒体运营上也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们陆续开通了多个平台账号,记录村里的春耕秋收,田里的花开花落以及漾濞人的喜乐哀伤。他们的视频里,没有唯美的田园牧歌,却有朴实的农耕嗨唱。少年不知疲倦、奋不顾身地奔跑在漾濞的五镇四乡。他们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渴望让大众看到小县城里的好风光,渴望通过直播能把这里的农特产品卖得更远。截至目前,他已经拍了上千条助农视频。

与此同时,郭祁琦在核桃产业发展上又有了新的动作,“树上结核桃,林下种食用菌”成了他去攻克的又一个课题。郭祁琦介绍道,以核桃树枝、核桃壳等为原料,在核桃林下仿野生种植食用菌,可以充分利用核桃林作为遮阴条件,利用核桃林下空间,将核桃管护修剪后的树枝循环利用,掺入核桃壳、玉米芯等废弃物制成菌料种植食用菌;食用菌采收后,菌料成为核桃树生长的养分,形成了有机的循环体系,实现了原料的循环利用,不产生废物垃圾,既降低了食用菌和核桃生产的成本,又产生经济效益。

七年走来,郭祁琦成功带动了800多名农户脱贫,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他的公司获得了扶贫明星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荣誉的加持,让郭祁琦和企业自觉承担起了更大的社会责任。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遭受6.4级地震,郭祁琦的团队第一时间为家乡群众捐赠蔬菜,投身抗震救灾工作。同时,他和团队对林中种植野生菌技术的探索,让菌子成为了核桃林下的经济作物。当年地震的震中秀岭村,现如今已经长满各类菌种,又为农户带来一笔新的经济收入。

  多年辛劳,品牌再造——这段甜蜜奋斗之旅

今年是凌体超种植生态苹果的第八年。从云南大理洱源县城中心驱车二十分钟左右能到达凌体超的苹果生态园。小院平实而干净,显得自然、轻松、休闲、质朴。穿过院子,沿着碎石铺就的蜿蜒小径前行,两旁绿树成荫,树下青草丛杂有鸭鹅相伴,野花点缀其间。

与采用挂袋种植的果园相比,凌体超家的苹果树没有那么规整,高低错落,挂果大小不一。“生态园能正常销售出的苹果只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坏果率也高。你们别嫌果丑,味道很好的,摘下来就能吃!”凌体超边说边顺手采下一个红透的苹果递过来。

环顾果园,风景并不惊艳,但足够温暖治愈。疫情结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绿色和健康的重要性,城里人更愿意去追求那些与自然亲近的时光。大理的旅游业愈发火爆,凌体超的自家生态苹果园,也成为了一些夏令营和研学俱乐部中的关键一环。

他为这些来自各省各市的孩子们精心设计活动,如教做羊鞭去放羊、用清洗干净的无人机给孩子们撒糖等,做到让孩子快乐玩耍的同时体会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的结合,活动之余还会有专业的知识手册供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这个洋溢着幸福的生态果园也为附近的牧羊户带来了温暖。这里放羊人大多为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在放羊之余,能与许多和自己小孙子、小孙女年纪相当的孩子玩耍交谈的同时还有不错的收益。

郁郁葱葱的苹果树遍布周围,肉甜多汁的苹果挂满枝头,清新的空气和果香融为一体,凌体超在露营棚地找了个木墩坐下,隐藏在每一颗果实中的田园故事徐徐展开。

2006年,凌体超的父亲开始在洱源县永乐村种苹果。洱源,如其所名为洱海的源头,这里依山傍水,牧场、森林、小溪和湖泊,每幅景色都好似掉入宫崎骏的动画世界。果园以高山冷泉水灌溉,不打蜡、不套袋、不催熟苹果,使用有机肥料。经过凌体超父亲的用心经营,苹果园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凌体超充满希望地踏入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领域,并顺利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工资待遇优厚的工作。他在大城市里从事弱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一片光明。这一工作不仅符合他对电子产品和智能控制的浓厚兴趣,还是他想跳出农门,从事科技含量较高工作的理想选择。

然而,命运却出乎意料地扰乱了凌体超的美好计划。2016年,他的父亲遭遇意外事故,这个消息犹如一记重击直击凌体超的心灵。出门在外的人最能明白家的意义,心系父亲的他再也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弱电行业,决定立即告别同事,回家照顾并接手父亲的苹果园。

尽管凌体超的弱电专业并非完全与果园管理对口,但他却将自己学到的部分知识应用在果园中,如自动灌溉和利用无人机施肥技术。这种结合专业技能与农业实践的尝试虽然有些偏离原定道路,但这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将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新途径。

不是谁都有重头开始的勇气,但凌体超有。“我不是富二代,创业无捷径,该苦就得苦!”凌体超一边说一边随手拿起桌上的苹果啃了一口。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用信息技术赋能这片生态苹果园,是凌体超选择的长征路。2017年,凌体超成立了洱源凌福苹果种植有限公司。他四处学习苹果种植技术,不断尝试引进优质果树品种,不断提高果园科技设备的智能性和便捷性,用心感受每颗种子的萌发、每朵花的绽放和每个果实的成熟。

从传统生态果园到科技生态果园的转型之路并不好走,但好在有政府的大手来帮忙。凌体超向政府申请了一笔15万的创业贷款和农机补贴。他把这笔贷款全部投入到机械设备中,开启无人机播撒酵素和有机液施肥的模式,大大节省下许多人工和时间成本。

与此同时,农科院主动联系到他,并在果园里联手创立了一些实验田,开展科研项目。在这里,他们会彼此分享好的土壤配料,进行无数次思想上的碰撞,双方共同成长和进步。

亲情、爱情和友情共同拼凑起了他的创业人生。“我家一家人都很爱吃水果。我老婆一天可以吃两斤,她平时坐在电脑前帮我做销售表时,不知不觉间就啃了几个。”凌体超提到家人,表情变得越发明亮,抿着嘴角,想要掩饰笑容。

创业初期的果树栽培、果园护理等工作全来自凌体超的父母和弟弟、弟妹的帮忙,果园才得以发展起来,用行动和付出永远和他相伴。凌体超和妻子之间除了爱,还有不离不弃的默契和共同孕育的成长。两人一起回到洱源后,一路为生态苹果的加工、包装和销售保驾护航,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他们相互扶持,彼此陪伴,事业蒸蒸日上。

以前的老板待他也很好,现在经常找凌体超买苹果,“我结婚的时候,他还给我包了个大红包。”凌体超说起,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如今,凌体超的生态果园已有200多亩,他的苹果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拥有孤老山、洱园红和洱蜜三个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销售品牌。洱源凌福苹果种植有限公司获得了县级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也带动起周围人致富。凌体超自己拍的宣传短视频也会偶尔登上小热门,同时有亲人陪伴在身边享受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之乐。

未来,凌体超想坚持做好生态农业,并在下一步打算发展有机苹果和亲子游等项目,打造独属于凌福苹果的品牌特色。

  出山进山,十年坚守——回馈父老乡亲

2023年是罗志刚养殖彝家黑猪的第九年。曾就读于巍山县职业中学养殖类专业,因当时一门心思想要当兵说什么也不会养猪的罗志刚,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20年后的今天,他不仅养猪,还把猪养得如此成功。

19年前,17岁罗志刚与当兵梦失之交臂后,向乡亲们筹集了2000元,便走上了去往上海的十年打工路。起初他在宝钢工作,因为公司内较快的工作节奏以及上海的交通制度,罗志刚养成了极强的时间观念,由于自己出色的表现,两年后转到上汽集团工作。

看着罗志刚在上海的发展蒸蒸日上,曾借给罗志刚打工钱的巍山乡亲们便不断地托付罗志刚,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上海打工,长此以往,巍山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巍山人口流失问题愈发严重。罗志刚认识到想让家乡发展,只是带动年轻人出去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让家乡的人在家乡能有事做,便开始产生了返乡创业带动乡村发展的想法。

2014年,积累到一定人脉后,罗志刚毅然放弃在上海经营八年、薪酬优渥的工作,紧随国家的政策,不顾家人反对与同村人的质疑,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创业前,罗志刚了解到国家的帮扶政策,选择到农产品养殖行业发展,在选择养殖品种时,他既想要贴合大众日常需求,又想与众不同,经过不断的思索后,便将目标放在了快要绝种的彝家黑猪身上。

彝家黑土猪虽肉质鲜美、口味独特,但体型小,肥肉多,饲养周期长,成本高,逐渐被养殖户淘汰。有着在上海打工十年的经验积累,罗志刚意识到稀少且口味独特的黑猪正符合上海等地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便计划改善黑猪品种,推广彝家黑猪。

在养殖初期,罗志刚便对相熟的乡亲们说要将彝家黑猪卖到上海,一公斤猪肉要卖到上百块,老百姓并不相信受众小、知名度低、养殖周期长的彝家黑土猪能带来收益,罗志刚便拿着工作攒下的10万元和贷款来的7万元进入大山,独自养殖,并培育优良的猪苗。但是,当时国内彝家黑猪集体养殖的经验很少,而普通白猪养殖采用的现代化、工业化的养殖模式,即密集饲养、精确调配的工业化饲料控制和疾病防控等方式,明显不适用于养殖喜好山区青草、农作物副产品等自然饲料,对生存环境标准要求低的彝家黑猪。

无奈之下,罗志刚只好上山尝试,这一尝试就是三年,从最初的土猪开始养殖,逐渐引进国外的猪种进行杂交,选育优良猪种,逐渐摸索确定主要养殖品种,从开始的毫无基础,到现在的方向明确,其中的艰辛只有罗志刚自己心里清楚。

养殖初见成效后,罗志刚便开始思考怎样带动周围的乡亲们,如何让乡亲们愿意跟着自己干,老百姓们的顾虑是什么。经过不断与周围乡亲们的谈话,罗志刚了解到,在起初的时候,乡亲们担心养的猪卖不掉,现在小有成色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后,乡亲们便开始担心投的钱出现风险怎么办,罗志刚便想出了一种新的方式,让老百姓出力出圈舍,争取不让老百姓自己出一点钱,向国家申请创业贷款给老百姓缴纳猪苗保证金。后续,有老百姓担心猪苗养死了怎么办,罗志刚便联系了一家保险公司,若乡亲们养死了猪苗,让保险公司来赔付,给老百姓们提供了多重保障。

随着近几年不断的发展,和罗志刚合作的11个村委会年收益达138.8万元,远超巍山县平均水平,与罗志刚合作的农户户均收益已达4.8万,远超国家脱贫标准。罗志刚还多次对周边学校进行投资,努力使巍山儿童有一个较好的读书环境。

罗志刚一直重复的两个关键词是“扎实”与“坚守”。因为“扎实”,罗志刚能够在山上一人养猪一养便是三年,因为“坚守”,猪瘟禁止猪肉出售时,罗志刚才能有勇气挺过资金短缺销售难的困境,正是“扎实”与“坚守”的品质,支撑着罗志刚克服了一路上的困难,始终怀着乡亲们2000元的恩情。

二十年来,罗志刚走出大山,见识了世间繁华又沉下心来走进大山,最终凭着一腔热血与初心回馈故乡,带着巍山县特产“走出”了大山。

转眼间,罗志刚养殖黑土猪将满十年,郭祁琦在核桃行业扎根七年,凌体超种植生态苹果也到了第八年。一路走来,他们回馈故乡、推动乡土发展的创业心愿也在一路实现。

图源: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

乡土社会是一个自然资源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它承载着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多样性之间的有机整合。当农村走出的学有所长者、经营者和外出打工者等人群怀抱梦想回到家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相信各种各样的乡村新业态会在这片“新乡土”上蓬勃兴起。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云南大学“理解中国”

  联合出品

  作者:徐嵩钦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 何曼榕 魏悦 孙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