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生态沃野 和美赞歌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9/25 09:15







①9月18日,高瑞轩正在田间察看水稻长势。

②颗粒饱满的稻谷。(摄于9月18日)

③9月18日,何利成一早就下田察看水稻成熟情况。

④“稻田风光+白族民居”成为喜洲古镇的秋日限定。(摄于9月18日)

⑤9月18日,段定明(左)和杨天利在田间除草。

⑥喜洲镇千亩稻田谷穗飘香。(摄于9月18日)


古生村“金”土地上的赞歌

9月18日上午,虽已入秋,太阳依然晒得人睁不开眼。位于大理市湾桥镇顺丰古生村有机种植基地的稻田里,一串串颗粒饱满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秋风拂过,稻浪起伏,丰收在望。

“98.3厘米,98.8厘米……”稻田里,身着下水服的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二的学生高瑞轩熟练地拉开卷尺,一只手将标尺插入田里,另一只手则轻轻地将一株水稻从根部捋到顶端,然后仔细记录下数值。

今年5月,高瑞轩正式驻扎在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进行有机水稻的关键技术研究、日常管理,以及病虫害的调查和防治等。高瑞轩在顺丰古生村有机种植基地“照看”的这12亩地,是她的“论文”,也是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公司”)与“科技小院”合作的试验地块之一。

2017年,顺丰公司流转了古生村230亩地用于有机种植,实行“稻油轮作”,几年的种植试验下来,水稻亩产都在400公斤左右。如何破解“高值不绿色、绿色不高值”的难题,是顺丰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2022年8月,顺丰公司和“科技小院”签订科研提升技术合作协议。从此,48位科研专家、62名研究生驻扎在顺丰古生村有机种植基地里,察看记录水稻长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打药的时候离叶子近一点,要保证每一片叶子都打到”“阿姨,田边也要打到”……一整个上午,高瑞轩都蹲守在她的12亩试验田里,配药、指导工作人员打药。高瑞轩告诉记者,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剂是植物源、纯有机的,经过学校实验室科学配比,水稻收获的时候,不会有农药残留,也不会污染农田尾水。

顺丰古生村有机种植基地,被划分成方方正正的地块。每块田前,都竖着一块绿色的牌子,课题名称、栽培模式、营养管理、试验时间……牌子上详尽地记录着绿色种植的要点。顺丰古生村有机种植基地负责人高富饶告诉记者,“科技小院”的科研专家和学生,从插秧、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割,为这230亩地量身定制了一整套绿色高值协同的种植模式。

同时,“科技小院”还在基地开展了生物防控试验、覆膜试验、稻鸭试验、肥料改造提升等试验。“我们希望通过肥料、水分的精准调控以及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实现高产高质、绿色高值和污染减排的目标。”高瑞轩说。

从播种到分蘖,从抽穗到即将成熟,每一株水稻的高矮胖瘦、生长变化,高富饶都记得清清楚楚。她告诉记者,相较之前传统种植,今年的水稻颗粒更加饱满、分蘖数更多,田间的杂草则比以前少。“以往的水稻亩产400多公斤,今年预计可以达到700多公斤。230亩地预计能产出稻谷150吨,较去年110吨大幅增加。”高富饶说。

如今的顺丰古生村有机种植基地,一粒粒饱满的稻穗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一株株幼小的秧苗终成绿色、优质的大米,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兼得,作物增值、减少面源污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大理模式”正在实现……


“新农人”何利成的“粮”辰美景

金风卷稻浪,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500多亩生态有机稻,稻香满溢。

9月18日,大理市湾桥镇利成劳务服务部负责人何利成一早就下田察看水稻成熟情况。“这些稻谷青秆黄熟、力足,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何利成随便找了一株稻穗,剥开稻壳,一粒晶莹透亮的米便呈现在面前。“嗯,香。”何利成把米放到嘴里嚼,不由得点头称赞。

秋日的大理,天空清澈、风卷云舒。站在古生村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基地的田埂上,金色稻田一眼望不到边,稻穗籽粒饱满,被压弯了腰。“古生片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以‘云粳37号’为主,还有一部分是‘声农4号’,都是高产水稻,亩产平均700公斤。”何利成向记者介绍,目前,利成劳务服务部负责云南农垦集团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多亩有机种植基地的种植、田间管理及颗粒归仓。

何利成说:“500多亩水稻里面科技含量很高,有覆膜有机水稻种植、纯有机种植、农田水分管理等科学技术研究实验。”2022年,州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攻关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探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转型升级。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研究生把农技送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项项绿色种植技术创新研究在古生村有机种植基地孕育、成长、结硕果。

“在专家和企业的带领下,我们彻底转变了过去的‘大肥大水’种植意识,严格按照专家和企业的要求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用有机肥、严格水分管理,种出来的有机稻市场价比传统水稻高,在‘北上广’热销。”何利成说。

56岁的何利成在洱海边长大,因洱海保护治理的深入推进几经转行,当过渔民,经营过鱼塘、客栈。后来成为“新农人”,帮企业种植管理生态蔬菜,现在是有机水稻种植的行家里手。2022年初,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团队在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何利成拿出承包地供“科技小院”作为试验田,被聘请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成了一名“泥腿子教授”。

10月中旬,何利成负责的500多亩生态有机稻就要开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专家团队到我们古生村,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生态种植技术,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古生的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何利成说。


“喜”米的“秋日私语”

9月18日下午,大理市喜洲镇沙村村委会城北村周边成片的稻田里,慕名而来的游客不顾炎炎烈日,完全沉醉流连于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里。

喜洲古镇以东、洱海西岸,1600亩稻田沿大丽路南北向6公里、东西向2公里延伸铺展开来。放眼望去,连片的稻田渐次泛黄,不时有白鹭掠过,与白族民居、群山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秋风渐起,稻浪翻涌,谷穗飘香。

这片良田种植的稻米有个喜气的名称——“喜”米。

喜洲古镇地处平坝,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900米,拥有独立供水灌溉系统,“喜”米就在这片沃野中生长。

“‘喜’米口感偏糯、偏软,氨基酸含量高,膳食纤维比普通大米高20%左右。”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喜洲田园分公司田间管理人员杨兆奎说。

大理洱海流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理想的高原水稻种植区。如今,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喜洲田园分公司流转了喜洲镇2800亩土地,其中1600亩稻田里,共种植了云南大规模推广的“云粳37号”“楚粳45号”“楚粳53号”“禾系22-2号”4个品种。

“我们这片田使用有机肥,通过机械加人工的方式种植,插秧及大规模收割时依靠机械,除草等零散农活依靠人工,公司每年支付人工工资200万元以上。”杨兆奎介绍。

秋天的阳光依然有些热辣,大理市喜洲镇金河村村民段定明和杨天利正忙着在稻田里除草。段定明家共流转了3亩田,除了每年固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外,还有一份务工收入。“我们以前也种水稻,收成好的时候一亩田收入1200元,收成不好时一亩1000元。土地流转后,我们还来田里打工,一天有90元工资。”段定明一边弯腰麻利地割着田间的杂草,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

“去年这片稻田共产‘喜’米400吨左右,大部分作为储备粮食被收购,其余20吨通过电商平台销往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杨兆奎说,‘喜’米售价12.8元一市斤,有精白米、胚芽米、粥米、糙米4个品类,规格有0.5公斤、1公斤、2.5公斤、5公斤、10公斤5种规格,今年还对包装进行了设计升级,加入了白族元素,年轻游客比较喜欢,都是当作伴手礼买走。

生态有机水稻的种植,不仅促进了绿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还丰富了喜洲旅游文化的内涵。“文旅+田园”融合发展模式让喜洲旅游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秋意渐浓,这片田野,充满稼穑之喜。

图文由本报记者杨磊 苏云慧 马丽芳 见习记者禹俊勋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