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6/05 09:11

5月31日,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彪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全州环境质量、环评审批服务、执法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和交流。

天更蓝水更清 空气更清新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彪介绍,全州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和各有关部门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力以赴将大理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水体更加清澈。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三治一改善”治湖部署,聚焦生态环境部提出的“6个突破目标”,全力冲刺“6个两年行动”,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洱海水质持续稳定向好。2020年至2022年国考断面水质连续3年评价为“优”,2022年洱海全湖水质时隔14年再次实现8个月Ⅱ类,湖体透明度提升至2.29米,达到近20年最高水平,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洱海水越来越清澈。全州48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3.75%。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更加清新。2022年,全州12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2022年全州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95%,12个县市优良天数比例在99.7%至100%之间,10个县(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尾矿库、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的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工作不断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进一步提升。全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6%,医疗废物处置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

同时,2022年大理市被生态环境部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制定了《大理市“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回收项目(一期)等30个项目。

实施“六个在一线”工作法 助力产业发展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家云介绍,州生态环境局聚焦全州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深入实施环评服务“六个在一线”工作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大理高质量发展。

一是专人专班服务在一线。针对园区规划环评及全州光伏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万头奶牛养殖等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一对一”的沟通交流,通过环评批复、排污许可证“送证上门”服务,从政策、技术、审批流程等层面给予了项目业主帮扶指导。

二是精准跟踪调度在一线。对全州重点项目及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推进情况,进行定期调度,实时掌握环评进展情况,同时积极对接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掌握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在项目谋划、选址、立项等前期工作中,提出意见建议,在项目环评过程中,及时协调解决环评文件编制、报审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提升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编制、报审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主动靠前服务在一线。将环评服务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下沉一线开展对口项目帮扶指导,与项目业主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制约重大项目环评审批的突出问题。各县(市)分局全程积极参与项目前期及环评审批过程,按照职能职责做好项目环评审批、监管等相关工作。局分管领导带队深入一线帮扶。

四是排污许可指导在一线。持续推进排污许可提质增效工作,不断提高全州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提升审批和执法等管理人员、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第三方技术机构的专业素养,提高排污许可管理能力。各县(市)分局积极做好排污许可现场核查、限期整改等工作,加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提升各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执行效果。

五是法规政策宣讲在一线。在办理环评文件报批、环评技术审查、排污许可现场核查等过程中,“以会代训”“以查代训”向有关单位解读环评法律法规和最新环评政策要求,并对项目环评编制技术、审批政策等进行答疑解惑。

六是廉洁纪律承诺在一线。建设亲民有为、清正廉洁的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管理服务队伍,公开接受企业的监督,积极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筑牢环评和排污许可审批廉洁防线。

通过全州生态环境部门的共同努力,2023年1月至5月,共完成环评审批83项,环评备案193项,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约237.5亿元。截至5月30日,全州已核发排污许可证及限期整改通知书共754家,完成排污许可登记管理4897家企业。对祥云财富工业园区、洱源工业园区等园区的规划环评开展一线帮扶4次,开展现场核查等环保帮扶15次,涉及35家企业和项目,组织了排污许可业务培训四期,参加培训人员约300人次,开展“送证上门”服务15次,与全州50多家重点管理企业进行了现场帮扶指导和座谈。

筑牢生态屏障 建设绿美大理

张家云介绍,我州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有关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重塑生态格局。统筹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明显,湖泊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曾一度消失,如今又重新在洱海连片绽放。根据野外调查和观测记录,2016年至2020年,在洱海及周边湿地农田中共记录到水鸟101种,中国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洱海栖息觅食。

优化空间格局,筑牢生态屏障。全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共7975.97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28.2%。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成以苍山洱海、南涧无量山、云龙天池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9个,全州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92%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均有分布,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

突出保护重点,织密保护网络。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物种、重要遗传资源等为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大理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20年)》顺利实施,全州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稳步推进。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对外合作与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广泛,2022年,在国际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COP15期间,我州的漾濞槭保护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一个经典成功范例。目前,正在编制《大理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0-2035年)》,新时代的大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正在绘就。

深化交流合作,扩大“朋友圈”。积极搭建对外交流沟通和生态环境领域合作的平台。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三届举办“洱海论坛”。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入选COP15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之首。

本报记者 苏云慧

节目时间: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0.2、FM99.9

收看方式:大理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赞直播间、大理广播电视台微信视频号、大理广播电视台官方抖音号。《大理日报》5版每周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0872-8881027、0872-88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