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评

莫让乡村“游”变成乡村“忧”

□ 张映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4/21 08:56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农村土地滋生,乡村“游”掀起了热潮,这样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吸引了不少游客。然而笔者发现,不少地方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等问题,须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乡村“游”变成乡村“忧”。

要理念先行,拒绝盲目蛮干。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谋定而后动,要结合本土资源优势,找准开发方向,把好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采摘体验等定位。切忌盲目跟风,照葫芦画瓢,缺少自己的独有特色,出现“千村一面”的雷同感。要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增强乡村旅游的原创性和生命力,不断丰富开发产业链和衍生品,最终带动本地经济,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

要典型示范,不要村村“冒烟”。要遵循市场规律,打造典型示范,让产品接受市场检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确保做一个成一个,打造可持续发挥带动作用的典型。切忌急功近利,照搬硬塞到乡村旅游中,避免劳民伤财或破坏生态环境、乡土文化。要与市场相结合,打造适合自己、适合市场的乡村旅游特色,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盘活农村资源。

要留住乡愁,不要背离初心。乡村旅游的价值在于“看山望水忆乡愁”。乡村旅游的主体是村民,取之农村受益于农民。要注重保护田园风光,保留原始风貌,保持乡土味道。要积极引导群众加入乡村旅游建设中,引导农民顺应人文地理气候,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民俗、农家乐等形式激发当地群众主观能动性。切忌舍本逐末、跟风“网红打卡地”,破坏本土深厚文史资源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要突出“村”味、体现“土”味,坚定不移地打造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

发展乡村“游”就是把乡村“沉睡的好资源”变成“致富的活资产”。如何挖掘乡村旅游,激活乡村价值,需要我们把握好“乡土味”的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留住乡愁,最终释放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