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张——百忍家风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4/11 09:35

大理张姓人家通过在自家照壁上题写“百忍家风”弘扬“忍为高,和为贵”的传统和精神。

□ 赵润琴 文/图

“百忍家风”是张姓人家教育后代的家风,源于唐代养生家张公艺的传说故事。张公艺,原寿张县人,生于公元577年(北齐承光元年),卒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据史书记载:张公艺“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同,缺一不食”。

据说张氏当时为寿张望族,至张公艺主持家政时,已经九世没有分家析产,举家数百人同灶共食,长幼有序,和睦融洽,极少因家事发生矛盾争执,州县官多次旌表其门。唐高宗东巡泰山时,曾亲自造访其家,问其治家之道,张公艺默而不答,只是接连写了百余个“忍”字呈上,意思是和睦家庭之道,在于相互体谅及忍让。高宗为之动容,大加叹赏,厚赏金帛而去。据说,高宗晚年对武后一味隐忍退让,即是受了张氏家风的影响。《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这个故事也是成语“百忍成金”的由来。

还有民间传说唐王去泰山时扮作道人模样,前去访问,说明来意,不求东西,只希望与当家者见面一谈。连问了几个老者,都并非当家人,最后见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这就是张公艺。他就是这个大家庭当家的。唐王问为什么叫年轻人当家呢?他说,这是他家祖传已久的惯例,因为年轻人未结婚以前,没私心,较公道。唐王问他治家的办法,他写了一百个“忍”字。随后,张公艺带领着道人参观了他的家庭。家里边有共同吃饭的房子,听钟声集体吃饭;有做衣服的房子,全家衣服、鞋袜统一制作,统一分配;全家的孩子统一看管,有出门探亲的妇女,无论是谁家的孩子,抱起一个就走。道人看到他家很和睦重义,赞不绝口。张公艺说:“我家不光人义气,我家的狗也与别家不同。”他又带领道人参观了喂狗的情形。全家一百只狗,有一只不到,这九十九只都等着不吃食,直等到齐了才吃。道人也很惊奇。后来,有句俗语“张公艺的狗,缺一个不吃食”便源于此。最后,唐王想试一试张公艺这个“小当家”的本领,就送给他两个梨,看他怎样处理。张公艺就让家人用石臼把梨捣碎,放在水缸里,叫齐全家前来喝。

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山东济南接见寿张县(今阳谷县寿张镇)委书记时,还专门问及张公艺,问及张公艺的后人以及他们的家风现状。

从此,张姓将“忍”字作为家风代代相传,《张氏家谱》也称为“百忍家谱”,有些地方张姓祠堂称为“百忍堂”。大理张姓也通过在照壁上题写“百忍家风”弘扬“忍为高,和为贵”的传统和精神,借以期盼“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