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创新赋能 回归生活

非遗花样“出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2/21 10:05


白族三道茶、三弦、白族调,一起给游客浓浓的白族文化体验。(摄于12月15日)


张瑞龙向记者展示新创作的两款甲马板。(摄于12月15日)


苏龙祥创作的瓦猫茶壶。(摄于12月15日)

□ 本报记者 关友芳 文/图

近年来,大理州充分发挥非遗聚合、文旅融合的优势,不断推进非遗传承创新,鼓励非遗传承人将非遗作品创新向文旅产品、现代生活用品转化,让非遗走进现代日常生活、走进家庭,助推非遗“出圈”,迸发出蓬勃活力。

白族三道茶:仪式感道尽人生百味

“今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白族三道茶茶俗。”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家大院,白族三道茶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金香一边向记者展示白族三道茶的现场制作,一边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寓意人生哲理的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每一道制作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近年来,在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传统的白族三道茶茶俗也不断创新,注入了新活力,深受年轻人喜欢。

“我们一直都没有制作成品产品,因为白族三道茶不仅仅是茶,它蕴含着文化和礼仪。只有现场制作的流程贯穿始终,才能感受到它的仪式感。”作为第三代传承人,白族三道茶的茶俗文化从小就融入了董金香的生活。在白家大院里,董金香在白族三道茶制作的流程中加入了大本曲、白族调等元素,打包推向旅游市场。同时,让游客参与互动,在炭火的温暖中亲手制作 “人生三道茶”,这一举措备受欢迎。近年来,董金香每年在白族三道茶综合传习中心举行3至4期培训班,每期培训人数15至20人。

下关沱茶:每年出新品超过100个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还包括了黑茶制作技艺,这里面包括了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准确称取70克底茶、30克盖茶,经茶甑蒸汽回软,布袋揉茶定型,利用杠杆原理通过人的重量在压茶凳上压制,一坨100克“碗形”沱茶初步成型。在下关沱茶银桥厂区,工人们为我们揭开了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神秘面纱”。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生产技术总监蒲松涛介绍,公司还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通过不同茶叶的新拼配,每年出品新产品超过100个。在下关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习中心,消费者还可以自己根据喜好亲手制作专属自己的沱茶。

甲马:传统与现代交融打开新视界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甲马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瑞龙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赋予传统甲马新活力。

“甲马以前仅用于民间祈福,现在的用途比较广,与生活更贴切。”张瑞龙说,从2017年开始,他将甲马与现代生活结合,创新了百家姓、12生肖、大理景点等2000种甲马图案,开发了T恤、帆布包、手机壳、明信片、冰箱贴等甲马文创产品。

临近年底,张瑞龙又开始为村民过年所需的门神、灶君、门联等甲马忙碌起来。他说,自己计划利用自媒体开拓线上销售渠道,让甲马走得更远。

瓦猫:连接现代生活,“守护”千家万户

大理许多地方建房都喜欢用瓦猫,大多都是传统的青灰色或土陶色,放在屋顶上,守护家园。

“现在的年轻人看到瓦猫,只认为它是一个好看的摆件。” 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苏龙祥做了30多年的瓦猫,创建了大理民俗文化(瓦猫)研究基地。

近年来,为了让瓦猫文化为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苏龙祥充分吸纳了游客提出意见和想法,突破传统的瓦猫造型,把瓦猫制作融入到首饰类、茶具类、装饰类等领域,创新出300多种瓦猫款式,开辟了广阔市场,也使瓦猫传统文化得到延伸。同时,他还在基地设置了瓦猫制作体验,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瓦猫制作,体验瓦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