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王正堂:坚守乡村四十载 初心如磐育英才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1/09 08:56

□ 通讯员 杨宏丽

师泽如光,微以致远;师泽若水,润物无声。

乡村教师王正堂坚守乡村40载,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一腔热情,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为无数乡村学子播种了希望……2021年9月,他被表彰为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

一盏明灯,点亮乡村孩子未来路

王正堂出生于1962年,1982年从大理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大理市挖色镇,一直在挖色中学担任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中,他推崇“大语文观”教学理念,认为语文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内和学校中,而应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中,王正堂不仅注重讲解《西游记》《水浒传》等文学经典章节,还将书法艺术、白族大本曲等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还让学生在假期自写对联、自编白族歌谣。

从教40年来,除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外,王正堂还先后担任班主任、语文学科教研组组长、学校总务主任等职务。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班级管理,他都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学生的深度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在学生运动会中,王正堂给学生讲解不同运动项目需用到的物理学原理,又融入体育精神的思政理念,并让学生将这种精神践行在日常学习中。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不仅爱上语文课,还通过语文课领略到中华文化之美。

“走出去,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回来,用知识回馈党和国家。”这是王正堂经常勉励学生的一句话。教学中,他始终坚持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爱心孕育爱心,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人生道理,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他像一盏明灯,用自己的一腔热情,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路。不少学生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人民教师。

一颗爱心,铺就乡村孩子求学路

王正堂深知,乡村贫困的面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依靠教育。为此,他毅然放弃了多次调到大理市城区工作的机会,扎根乡村。

20世纪80年代,乡村学校教育资源极其匮乏,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王正堂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贫困学生购买工具用书、课外读物、笔记本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也带来了农村学生辍学率高和留守儿童多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教育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为了挽回辍学的学生,每天放学后,王正堂都要去家访,与家长沟通孩子上学问题。一些学生辍学后到城里打工,他进城寻找时,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服学生重返校园、重回课堂。针对部分留守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他自学心理学知识,耐心对学生做心理辅导,全方位走进学生的内心,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让他们安心上学。

40载春秋,王正堂坚守乡村,兢兢业业工作,为众多乡村学子播种了希望,一届又一届“挖色学子”走出大山求学,又带着知识回馈大山,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王正堂也先后获得大理市优秀教师、大理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等荣誉。

薪火相传,心灯不灭。王正堂的教育情怀不仅铺就了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也感染着众多的年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