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薪火“乡”传——落松地小学回访影像志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09/19 15:33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7月24日,农加贵在给学生们上课;下图为2022年7月6日,朱丽丹在给学生们上课。(新华网 赵普凡/摄)

  还记得落松地小学,以及坚守在那里的乡村教师农加贵吗?落松地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四面环山,地处偏远,曾经是人人避而远之的“麻风村”。1986年落松地小学成立,农加贵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

  2020年,我们以一篇题为《一个和七个》的稿件,报道了农加贵“一师一校”坚守“麻风村”34年的故事。时隔两年,我们再次来到落松地小学,让人欣喜的是,这里终于迎来了一位新老师!从“一师一校”到“两师搭档”,薪火“乡”传,为更多大山里的孩子点亮梦想。(新华网 念新洪/文)

  大山深处的落松地村和落松地小学(摄于2022年7月5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农加贵和朱丽丹在讨论教学内容。2020年7月采访农加贵的时候,他已经“一师一校”坚守了34年,当时的他最担心的,就是招不到新的老师、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班。2020年9月,朱丽丹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来到落松地小学(摄于2022年7月7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朱丽丹到学生家中家访。两年前,朱丽丹在选岗时,看到落松地小学的属地是广南县县政府驻地莲城镇,以为学校离县城很近,没多想就填报了。报到前了解到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还那么偏远,又是曾经的“麻风村”,朱丽丹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在农加贵的劝说下,朱丽丹决定到学校实地看一看,“一走进教室,孩子们就齐刷刷地站起来问好,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也是一个能被别人需要的人,就决定留下来试一试。”(摄于2022年7月5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朱丽丹在给学生们上英语课。朱丽丹的加入,最让农加贵高兴的,就是补上了他教不了的英语课,学生们再也不用等外校的老师“送教上门”了(摄于2022年7月6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2020年到落松地小学采访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有四年级一个班、7名学生。时隔两年,教室门口的牌子从“四年级”换成了“六年级”,班里除1名女生转学外,6张熟悉的面孔都还在。图为学生们在镜头前微笑留影(摄于2022年7月5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时隔两年回访,除“迎来新老师”外,落松地小学还有一大变化——增加了一个小班。班里有两名一年级的学生,此外还有3名更小一些的孩子,因为村里没有幼儿园,也来“跟班学习”。图为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7月24日,落松地小学的早餐场景;下图为2022年7月6日,落松地小学的午餐场景。(新华网 赵普凡/摄)

  我们回访落松地小学时已是学期末,六年级的学生们即将毕业。课间,我们给两位老师和6名学生在校门口拍了一张毕业照。加上这一届,36年来农加贵一共将12届116名学生送出了大山(摄于2022年7月7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课间休息,两位老师和毕业班的学生在草坪上聊天。又一届学生即将走出大山,欣慰的同时,农加贵的内心也充满了不舍,“教了他们6年,陪伴了他们6年,真的很舍不得。但为了他们的前途,为了他们今后的生活过得更好,不得不分别。希望他们越走越远,越飞越高!”(摄于2022年7月7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朱丽丹和学生们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加入落松地小学两年来,朱丽丹最为触动的,是学生们的独立和懂事,“他们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小小年纪放学后还要做饭,干农活,照顾残疾的爷爷奶奶。”朱丽丹说,毕业后,希望学生们带着善良、正直、勇敢,继续往前走(摄于2022年7月5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送走毕业生,落松地小学依旧书声琅琅,小班的5名学生,还将继续在这里学习、成长。图为两名调皮的学生,被农加贵“架回”课堂(摄于2022年7月6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课堂上,朱丽丹在纠正一名学生的写字姿势(摄于2022年7月6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落松地村一幅讲述乡村教师故事的墙绘。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国专任教师总量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十年来,持续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基本形成。包括农加贵、朱丽丹在内的千千万万的乡村教师,如点点灯火,为农村的孩子们点亮梦想。时光流转,年复一年,深山里、田野间,那些灯光从未熄灭(摄于2022年7月6日)。(新华网 念新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