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千年银都 “匠心”典范

——鹤庆县银铜器加工产业发展纪实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8/02 08:31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今年年初,鹤庆银器加工特色劳务品牌登上《人民日报》,鹤庆银铜器加工产业再次吸引了外界的关注。鹤庆银器加工在千年的延续中与时代接轨,在一锤锤的敲打中变成有生命力的日常物件,走向世界、走进千家万户,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全县发展同频共振、互补互兴。

鹤庆银器变潮牌

“银器锻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母炳林,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鎏金、走银等技术,实现了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飞升。一次在清华大学学习间隙, 母炳林无意中看到一本杂志上有一个独特的花瓶,杂志用日文标注,母炳林当时没看懂,回家以后,做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成了他的执念,于是开始了长达4年的反复实验。在克服了多种材质不同熔点和多种属性结合的困难后,2011年,他研究打造出的“木纹金”材料合成的新产品,在业界一鸣惊人,实现在传统银工艺上呈现赤霞(铜)流云(银)的艺术效果。

“我打造出来的作品,每一件都仅此一件。手工艺人就得具有全面的技艺水平,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只会阻碍传统技艺的传承。”母炳林说。

曾经,“一把小锤、一盒錾子、一个炉子”是鹤庆“小炉匠”的全部家当。如今,逐渐走向世界的新华村银匠还要具备一颗“匠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寸发标、母炳林、董中豪、洪钰昌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为代表的优秀带头人成为鹤庆银器加工的领军人物,“寸发标”银艺、“李小白”银壶、“新华石寨子银器”成为全国著名的银器手工艺品牌,新华村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器旅游商品集散地、世界闻名的银都,鹤庆银器变成市场追捧的潮牌,全年银器产值达26亿元。

成功打造“中国淘宝村”

走进网红打卡点——鹤庆新华银匠村,一座银牌坊在“中国银器第一村”牌匾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银壶煮水可以让水质达到柔薄爽滑犹如丝绢,提升茶的口感……”每天晚上,在鹤庆新华银匠村银器直播基地的各个直播间里,主播们开始直播带货,其中一个直播间的一场直播曾帮助当地商家实现销售额20万元。

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及云南鹤庆银器直播基地,新华银器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2021年,淘宝网上活跃卖家122家,有15家年销售收入在30万元以上,共吸纳5000多人就业,新华村成为云南省唯一的“中国淘宝村”。2019年9月,新华银器小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

打破百年技术封锁

民间有句话:能打出一把银壶的是大师傅,能完成“一张打”银壶的就是大师。“李小白”银壶创始人兼董事长李福明就是这样的大师。2011年,“李小白银壶工作室”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把“一张打”银壶,打破日本“一张打”银壶百年来的技术封锁。2014年,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把乳丁壶,打破了日本光南家族对乳丁壶工艺的垄断,不断推动“中国银壶”走向世界一流。在李福明等工艺大师的带动下,鹤庆县人才辈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达82人。

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鹤庆县将“鹤庆银匠”作为劳务品牌来打造,着力培育乡土人才,吸引了一千多名新“新华人”慕名前来鹤庆创业。如今,鹤庆县共有银铜器手工艺品加工户1835户、家庭从业人员15200人,“鹤庆银匠”被列入全国典型劳务品牌宣传推广,鹤庆县新华村成为一批大专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鹤庆银匠”已成为集“劳动密集型+传统手工艺”为一体的民族劳务品牌,带动上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带领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