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答好“四道题” 蹚出“绿色路”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纪实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7/05 08:33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处理、“绿色食品牌”打造、推广有机肥,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显现。夏日的大理喜洲,人头攒动,绿油油的稻田边,众多游客打卡,与田园风光来一次亲密接触,成为朋友圈出现频率最高的画面。

近年来,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答好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四道题”。通过多年实践,我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在全国发布推介,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典型之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洱海水质持续向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答好“绿色发展”综合题

走进大理市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大理市80%以上种植的作物在这里都可以观测到。2021年3月至今,该站累计设立原位监测点20个,获得十万多条监测数据,为初步探明面源污染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

2017年,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洱海流域大蒜禁种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实现趋零种植。2018年11月起,洱海流域实现含氮磷化肥清零禁售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售禁用,流域内实有109个肥料经营户和151个农药经营户全面建立进销台账。今年已开展科学施肥用药等绿色生态种植培训165 场次、7311人次,开展田间巡查检查绿色生态种植14113人次。

答好“绿色种植”必选题

走进大理市古生村,在云南农垦“云粮·洱海留香”古生村种植基地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该公司用彩色水稻在农田里种植出巨幅“乡村振兴”画卷,吸引了不少游客。该公司在洱海流域实施5000亩绿色有机水稻种植,2021年水稻种植环节用工量11万人次,支付劳务费约1100万元,支付土地流转金115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明显。

我州大力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累计建成连片1000亩以上的省级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连片200亩以上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9户、家庭农场438个、农民合作社1001个;有效期内有机认证产品131个、绿色认证产品47个;8个品牌入选2021年度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我州还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及专家团队,联合成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开展科研攻关,示范推动全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洱海水环境质量改善。

答好“污染防治”关键题

“以前养殖户多,我们公司没收集牛粪前,雨水会把粪污带入洱海。现在我们收集站每年收集粪污近8000吨,公司在整个洱海流域的18个乡镇、街道办建设了25个类似的收集站点,每年收集处理粪污14万吨以上,带动2000余人就业,养殖户年总增收近2亿元。牛粪都能卖钱,养殖户交粪的积极性非常高!”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喜洲收集站站长杨海鹏说。

2018年4月,我州全面完成洱海流域畜禽禁养区46个规模养殖场关停搬迁,限养区162个规模养殖场目前实际在养102个,全面配套建设粪污处理环保设施并确保正常运行;2021年洱海流域存栏生猪9.96万头、牛3.48万头、禽 161.88万羽,分别比2020年减26.87%、24.35%、22.1%。2021年,我州实施稻渔综合种养3400亩,切实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答好“美丽乡村”附加题

从洱海生态廊道前行,游客漫步其中享受美景,周边村庄整洁干净。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带动了大理市村容村貌持续提升改善,满足了周边村庄居民对美好宜居环境的需求,以及外地游客领略大理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的愿望。

截至2021年,大理市512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提升,今年,洱海流域扎实推进改厕工作,到年底要基本实现农村卫生户厕全覆盖、自然村有1座以上卫生公厕全覆盖;目前,洱海流域农村生活垃圾已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93%以上,农村污水治理率达98.56%、处理率达98.13%,大理市被评为国家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