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答好“大理之问”的前提是问出“大理之症”

——论“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之四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1/05 10:10

□ 本报评论员

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答好“大理之问”,就要先问出“大理之症”。

所谓“大理之症”,就是阻碍大理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州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发展不足是最大的短板,产业不强是最大的制约,基础不牢是最大的瓶颈,观念不新是最大的差距,作风不实是最大的障碍。同时,杨国宗同志在全州“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动员会上强调,“大理之问”表象是问大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实质是问各级干部责任担当的不够,反映的是我们思想的差距、工作的差距、作风的差距、能力的差距。所以,我们要重点问清楚大理发展落后的症结在哪里?重点问清楚大理过去的优良传统是哪些?重点问清楚干部的思想素质是否符合要求?重点问清楚干部的能力水平是否胜任工作?重点问清楚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否务实担当?

在弄清楚“问什么”后,我们还要弄清楚“怎么问”,这事关问的质量。

问“大理之症”,首先看态度。倘若讳疾忌医、回避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最终积重难返。只有端正态度,才能正常查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敢于正视问题、揭短亮丑,勇于动真碰硬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问“大理之症”,其次看方法。倘若偏离重点、避实就虚,靶心就无法对准,脉象就不能把好,就做不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方法得当,才能问得准确、问得具体。这就要求我们既抓主要问题,又抓可能转化为主要问题的问题;既找既有问题,又找潜在问题;既集中判断,又多方会诊。

问“大理之症”,还要看决心。倘若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就触及不到灵魂深处、点不到根子上,问出的问题就会不痛不痒、浮于表面。只有下定决心,才能找出病灶、挖出根源。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查找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方面的原因,切实弄清楚难点在哪里、阻力在哪里、症结在哪里。

目前,“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已进入调查研究阶段,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反思叩问、扪心自问,从州县(市)两级、部门以及个人的角度,认真对照大理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对照大理干部队伍的优良传统,对照“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的目标要求,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直指要害,为答好“大理之问”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