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生命绽放在脱贫攻坚路上

——追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平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4/06 09:27

□ 通讯员 李树华 杨丽芳

“帮父亲领奖的瞬间,感觉父亲还没走远。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我想父亲一定跟我们一样高兴。”2月25日,祥云县普淜镇杨家屋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女儿代他领奖时感慨万千。

在村任职23年的刘平,数十年如一日,先后担任过副村长、村长、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2017年3月11日,他在前往易地扶贫搬迁点途中意外摔伤昏迷,医治无效,年仅49岁,把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

勇担当作表率

平凡岗位书写忠诚

1994年,不满26岁的刘平是普淜村的副村长,在村组干部和群众眼中,他年轻有为、很有抱负。当老支书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在大家的支持下,年轻的刘平毫不犹豫地接过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挑起了全村的发展重担。

杨家屋村地处山区腹地,以前道路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群众叫苦不迭。要想富,先修路。刘平带着村干部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挨家挨户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2016年底,通村道路建设正在关键时刻,刘平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连日的操劳让本来就患有高血压的他时常出现头晕目眩的状况,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后来情况越发严重,他才同意到祥云县中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刘平的妻子回忆,刘平在住院期间,电话还打个不停,每天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全是村里的事。

路修通了,刘平又开始没日没夜地带着党员、村干部跑项目、找水源。争取到70万元资金,打了一口深井,修建了2.125公里灌溉沟渠,彻底解决了杨家屋、梅子箐、高村子、姚家田等自然村的用水问题。

二十多年里,他先后为杨家屋村协调项目20多个,争取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近千万元,切实为山区群众谋福利。现如今,杨家屋村家家户户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安全饮水率已达到100%。

拔穷根摘穷帽

殚精竭虑一心为民

杨家屋村是祥云县64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37户贫困户、121名贫困群众。刘平的记事本上记录着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经常想着如何让他们脱贫致富。

2016年,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魏光泽回到杨家屋村,和妻子辛辛苦苦栽了3亩烤烟。但由于错过了时间,没有烟叶交售合同指标,刘平知道后,主动找到魏光泽帮其解决合同问题,为此还把岳父家的指标都给了魏光泽家。

针对杨家屋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等实际,刘平带领村民们组建专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发展冬桃种植500亩,杨家屋村也从“荒坡村”变成了普淜镇冬桃种植规模最大的村。

村民魏成功以往种过菜、洋芋,养过鸡和猪,都没能成功,曾被村里人一度取笑。刘平却认为魏成功有闯劲,只是缺乏技术和经验,便劝其加入村里的扶贫互助社和冬桃种植协会,由互助社贷给他5000元启动资金,协调相关部门补助了全部苗木款,组织他和别的种植户外出参观考察,帮助魏成功发展200亩冬桃,成了全村特色水果标准示范园。

如今,杨家屋村很多桃树都已挂果,村民杨枝有说:“这些树都是刘支书带领大家种下的,为了让杨家屋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这些年他没少操心。”

俯身子做实事

尽职尽责民心可鉴

“喊十句口号,不如干一件实事。”刘平经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过去,村里住房条件差、危房多,20多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急需解决。2016年8月的一个雨夜,高村子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魏思义家的牛厩突然倒塌,压死了黄牛和几只山羊,魏思义一家又急又气,欲哭无泪。刘平闻讯赶到现场,在雨中与村干部一起排除险情,安慰好魏思义一家。他顾不上劳累,又连夜赶写材料,次日天不亮就骑着摩托车赶到镇上汇报情况,很快为魏思义家争取到1000元救济款和挂钩帮扶部门的3000元救助款,使他家渡过难关。

通过这次事件,刘平坚定了帮困难群众“挪穷窝”的决心。经实地考察、反复求证,最终选定“滑草皮”作为易地搬迁安置点。刘平联系了3台挖掘机,领着村干部不分昼夜地在“滑草皮”监督施工,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推出4000多平方米的地基。

村民看见刘平常常抱病忙里忙外,都心疼地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歇不得。”一心只记得“庄有昌家要拉5吨水泥”“魏学洪家要拉两车沙子”“杨德芳家要请5个小工”……

2016年11月18日,杨家屋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的18户贫困户和零星安置的6户贫困户终于搬新家了。大家都来请刘平到家里吃饭,以表示感谢。刘平一一婉拒,并约定明年哪一家生产发展得最好,就到他家吃饭。可谁都没有想到,刘平和大家的这个约定却再也无法兑现了。

2017年3月11日,刘平的生命止步于赶往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路上。“父亲走了,可他的电话还在不停响着。”女儿少梅哽咽着说,“村里人都说,父亲为杨家屋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出殡那天,村里几百名村民自发赶来,送别他们这位最贴心的“当家人”。料峭的春寒里,雪白的挽联无声地诉说着刘平平凡而无私奉献的一生——“当书记,民心可鉴,凭德而选;数政绩,宗宗利民,家谈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