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头条

凝心聚力谋发展 齐心协力谱新篇

——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2/04 09:24


南涧樱花谷。(资料图片)  [通讯员 李培君 摄]


两会期间,本报进行全媒体直播。欢迎扫二维码关注。

编者按  大理州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民生、认真履职,就乡村振兴、洱海保护、美丽县城创建、农业农村、医疗保障、文旅融合等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在州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议案组、州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组的大力支持下,本报摘选刊登部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加强数字化建设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赵文仙代表:文旅产业应紧紧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新浪潮,推动产业迈向数字化,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一是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大理文旅发展应加快推动全行业树立数字化思维,强化管理部门的职能整合,推动产品开发设计;加快文旅产业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引导文旅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提升文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平台整合提升建设,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化新模式和新业态快速发展,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大力推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提升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的融合度与渗透力。

二是加快培养数字化人才。加快培养数字化人才,提升支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积极引导文化和旅游系统人才培养变革,选择大理大学作为试点,在文旅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培养数字化思维与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出台政策引导数字人才投身文旅产业发展,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激发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组织在文旅产业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全行业从业者的数字化素养;积极推动全州职业院校与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提升数字化技能实训能力。

三是完善支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出台全州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数据平台建设,打破数据分割,推动管理部门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的“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政条例,明确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向、原则、任务、方式、保障;加强财税政策对数字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数字文旅产业专项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多方位加大对数字文旅产业的投入力度。

加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 项丽娟代表: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县级医院基本完成院内基础信息化建设,部分县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极大地简化了就医流程,方便了患者就诊。但在各医院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建议:

对全州医疗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协同平台,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一是实现各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相关医疗数据的信息共享。

二是实现远程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三是促进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比例、就诊率、双向转诊比率及会诊量,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提高大医院医疗设备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加快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的进程,有效利用区域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方便患者首诊及转诊,降低患者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五是以医疗平台数据为基础,进行大数据挖掘,为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稳步推进排污管网入地进农村

■ 王瑛代表:近年来,各地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厕所革命”、河(湖)长制以及垃圾收集清运等工作,城乡人居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一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排污管网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处理仍是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建设的“短板”之一。建议:

“十四五”期间在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中,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管网入地进农村。

一是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十四五”规划和编制村庄规划的有利时机,将排污管网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纳入村庄规划以及相关部门专项规划之中,推进城市、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覆盖。

二是因地制宜,分批实施。排污管网建设资金投入大,广大农村地区分布散、地域广,无法在几年内实现排污管网入地全覆盖。建议统一规划,分批实施,不搞“齐步走”。“十四五”期间,在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示范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村、水源地保护区周边村庄等区域优先实施排污管网入地建设项目,之后再逐步覆盖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坝区村庄。而一些人口规模少、居住分散的山区小村庄可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其他节能环保的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步伐。

三是建立健全污水管网管理运营机制。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与,全面收集生产生活污水,确保排污管网发挥实效,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推进 “一县一业”特色县创建

■ 陆成瑞代表:当前,“一县一业”创建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示范样板和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为“绿色食品牌”大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一步推进“一县一业”工作中,建议:

一是持续加强“一县一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二是持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落实主体生产加工用地、用电、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措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专家服务指导力度,促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四是持续加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财政补助配套资金投入,确保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杨运星、吴志宏委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大理州“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为更好地实现大理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议: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衔接机制,切实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强化部门联动,研究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工作协调和项目统筹机制,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支撑体系。

二是全面梳理整合政策,切实做好政策体系衔接。结合区域实际,对已经形成的各类支持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惠性、普惠性政策进行系统的分类梳理、清理整合,将脱贫攻坚中有用、管用的政策措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制度性安排。

三是推进乡村产业升级,切实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将产业发展重点转换到产业兴旺上,持续构建良好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多维延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夯实发展基础,切实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指引下,进一步提档升级农业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网络、人居环境等方面基础设施,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衔接。

五是强化“三农”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人才工作衔接。优化脱贫攻坚派驻的人才队伍,试点公费农科生,鼓励州内涉农高校及职业院校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与农村地区建立长期帮扶与合作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能力。

六是聚焦乡风文明,切实做好“扶志扶智”与文化振兴衔接。邀请专家、行业带头人等结合当地实际,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业生产培训,补齐农民“精神短板”和“能力短板”;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等文化产业业态;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新风貌。

加快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 杨增铭委员:在“十四五”规划实施和2035 年远景目标进程中,加快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洱海流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应成为大理高质量发展和展现新作为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举措。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全面加强洱海水质和生态环境改善,全面加强洱海流域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等治理和修复,坚持城乡空间布局相统一,综合考虑区域内城乡人口迁移变化、产业发展需求、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网络组织及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村镇体系、生态保护空间,做到城乡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推动融合。将农业农村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与生态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构建“生态+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生态休闲变康养”的融合发展业态,积极推进洱海流域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产业景观功能的新型特色农业发展,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是完善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流域内生态农业旅游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构建产销平台,延伸产业链条,谋划现代生态农业和文旅融合发展体系紧密结合的全产业链,推动形成龙头带动、规模适度、多方融合发展的生产经营业态,实现综合收益提升。

四是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扶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依托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美丽乡村与精品景区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打造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全国示范区。

五是汇聚各方才智。充分利用风花雪月生态资源、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和非遗传承开展一系列节庆活动,创新洱海流域乡村旅游节会举办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实现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对外销售、市场共享,提升大理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大理州康养产业发展

■ 农工党大理州委:大理州确定了“把大理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高端医疗健康园、医药产业科技园、养生度假后花园、康体养老幸福园、体育健身娱乐园、文化旅游伊甸园”的目标定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大理州康养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科学规划旅游发展布局,用康养产业引导旅游产业从洱海流域密集区向非洱海流域发展。在洱海保护核心区范围内把大理市创建成为全国特色旅游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康养产业示范城市;在洱海保护核心区范围外的其他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构建旅游文化与康养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新产业体系。

二是推进康养产业链融合发展。以云南省滇西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依托大理慢谷世界健康小镇、祥云县青海湖康养小镇为载体,着力打造双廊艺术小镇和洱源凤羽、剑川沙溪古镇,不断汇集高端医疗、精准医疗、特色医疗和生物医药等高端要素。通过精准定位区域康养主导产业和特色服务产品,催生一系列新型业态和产业链。

三是推行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工作。依托大理丰富的养老设施和优越的养老产业发展环境,落实国家的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行动政策,大力推行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区域养老服务模式,大力丰富区域养老服务内容。

四是数字化技术助力康养产业群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助力大健康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医、养、健、游”彼此渗透、相互衔接、错位发展的健康服务数字化产业集群,将大理建成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为康养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围绕培育大理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引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及团队。积极与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推进合作。鼓励省内外大院名校到大理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有实力的企业以独立、合作、联合等方式在大理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团体、个人、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及央企通过股权参与等多种形式开展科研合作。

加快推进洱海流域产业转移

■ 李云雄、左剑文、雷家彬、尹丽萍、陈建云、马正龙委员:洱海流域承载能力有限,基于洱海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把相关产业往周边地区转移,进而拓展全州的发展空间。建议:

一是成立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专班。建议由州人民政府一名领导牵头,州县相关部门、有关县市主要领导参与,组建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专班,确保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进而保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强力推进。

二是物流产业、工业经济主要向祥云县转移。建议物流产业、工业主要向祥云县转移。祥云县要在2035年建成区域产业经济中心城市,实现百万人口、千亿产值,急需大产业、大项目的支撑。祥云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有了千亿产值产业的加持,能缓解洱海流域的环境承载压力。

三是分期分批实现洱海流域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列出洱海流域产业转移的企业清单,制定配套政策,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由州县两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挂钩,协调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分期分批逐步完成产业转移工作。

四是凝聚洱海流域产业转移的强大力量。建议团结动员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形成共识、步调一致,积极为洱海产业转移贡献力量。

本版文字由记者杨若兰、马丽芳、褚雪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