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山海相依 逐梦未来

——上海浦东新区媒体聚焦我州脱贫攻坚侧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9/07 10:07

□ 本报记者 吴开睿

9月1日至4日,由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新华社上海分社、《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我州南涧、弥渡、祥云、巍山、宾川、剑川、鹤庆七县。四天的行程中,媒体记者分别采访了南涧县茶叶初加工项目、弥渡县“光伏+养殖”项目、祥云县蒲卉现代农业园区、巍山县柠檬产业、宾川县葡萄种植基地等上海浦东援助产业发展情况,了解我州用好沪滇协作资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媒体的独特视角,充分展现上海浦东新区与大理州开展东西部协作成效,讲好沪滇扶贫协作故事。

现年65岁的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委会德龙村村民董发昌带领媒体记者参观自家的石榴地,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老人家依靠正大生猪养殖项目,每年可以得到3000元的分红,老伴在村里做保洁员(乡村公益性岗位)每月有500元的收入,加上儿子外出务工、自己在家养殖山羊及兔子,一家人通过奋斗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于2016年顺利脱贫。

在南涧县乐秋乡米家禄村、宾川县大坪地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媒体记者参观搬迁后的农户新居,查看基础设施建设,了解种植养殖等产业情况,聆听村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曲折与幸福。在大坪地村,村民李树军向媒体记者展示了自己搬迁前的旧房屋的照片,讲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李树军家,二层楼的小院精致整洁,一辆轿车、一辆三轮摩托和一辆两轮摩托停放在院中,妻子外出务工,他自己则在家中经营一家小卖部,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在剑川县金华一中和鹤庆县人民医院,媒体记者采访了解到,援滇的教师及医生在我州不仅亲自参与教学及医疗工作,还注重当地的人才培养,将先进的理念及技术留在白州大地,助力当地的健康及教育扶贫。

通过实地采访和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大理州用好用活沪滇协作资金促进脱贫攻坚的一个个鲜活事例使媒体采访团成员感慨不已。新华社上海分社经济部主任何欣荣说:“这几天的援滇采访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大理的脱贫攻坚工作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精准扶贫’的理念,在这几天的采访中我也看到了这一理念在各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体现,宾川的葡萄、弥渡的生猪养殖、祥云的花卉、南涧的茶叶等产业都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一县一品。大理和浦东‘大山连着大海’,大理很好利用了浦东投入的资金,把资金投入集体资产,引入合作社,充分体现了‘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产生收益’的理念。我要把沪滇协作和大理的精准扶贫故事讲好讲深。”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采访二部(经济部)主任谢卫群表示:“以前在上海的时候觉得脱贫攻坚就是一个概念、一堆数字、一堆报告,这次到大理,走到每一个县、每一个扶贫点,我看到大理的干部和群众都非常了不起,易地扶贫的模式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浦东和大理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每个县都有不同的脱贫模式和脱贫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非常让人感动。我希望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脱贫攻坚故事展现出来,通过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向更多人介绍大理脱贫攻坚的信心、决心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