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洱海·文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洱海·文艺评论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析《洱海祭》中情节的严密性

□ 罗茜茜

看完《洱海祭》,脑中瞬间浮现的是“生命”二字。这来源于我的导师饶峻姝老师在她的美学课上所讲的一句话:“中国哲学是有生命的哲学,美学是有生命的美学。”那我能不能也说一苇先生的《洱海祭》也是一部有生命的作品?谢有顺先生讲过的这样一句话更加坚定了我这一信念:“只有看到小说和生活在共享同一个生命世界时,对小说的研究才不会变成单一的对知识、材料或者写作技巧的解析,而是会去体察作者的用心,细节的情理,灵魂的激荡,并由此认识一种生命的存在。”在我看来,无论是作者的用心,细节的情理还是灵魂的激荡,都和小说情节的严密性不可分割,小说情节的严密性是赋予《洱海祭》以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是一篇由家园守护而展开的战争故事。小说第一节就同我们提到了太和城、野共川、龙于图和德源城几场战役,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却为整篇文章梳理了脉络,智取太和城是卷入命运纷争的导火索,野共川、龙于图和德源城之战是为了守护家园而展开的战争。一苇先生的笔下,为守护家园而奋起反抗的战争故事成为一条主干,顺着这条主干我们看到了骄傲自大的咩逻皮,看到了美丽聪慧的慈善夫人,看到了骁勇善战的皮逻阁父子……甚至还看到了邓赕诏子民在战场上被注满了血色的眼睛。初读《洱海祭》时,和很多人一样对小说中的叙述者“德隆”这一角色心存疑惑,觉得一名猎户出身的千夫长在小说中却如智者一般的存在很不合情理。静下心来再读《洱海祭》,不禁为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叹不已,这也是作者在写作手法上较之于《遥远的部落》的高明之处。作者化身千夫长“德隆”,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文本中,他一次又一次的下胯战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协助邓炎诏同皮逻阁父子作战,一步步见证了皮逻阁父子的崛起以及邓炎诏部落的败落,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我们坚信这是作者进入文本亲自投身的战斗,阅读时的心情也随着千夫长“德隆”的所见所闻起起落落。小说中的情节描写并不只是平铺直叙的记叙,还渗透着多处人物的感受以及心理描写。开战前人物语言的相互试探,打斗时处于劣势的忐忑心理,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较量。此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将写作的边界定的范围很小,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这反而把作者写作的才能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个往下深钻的点,虽然小,却有足够的力量。

在小说中前后四次描写了主人公吟唱自作诗词的场景。第一次是阁逻凤冒死到咩逻皮帐下求援,咩逻皮意气风发取出“浪剑”边舞边唱。第二次吟唱的主角是洱河部落首领杨农栋,在他自认为胜利在即高兴地喝过三樽“洱河春”之后踉跄着步子在船舱中吟诗起舞。第三次吟唱的主角是皮逻阁,大厘城头,皮逻阁抚琴吟唱。第四次吟唱的主角是皮逻邓,“石窦香泉”饮水工程的建成,再次让皮逻邓夫妇看到生命的希望,皮逻邓兴致勃勃的取下长剑边舞边唱。小说中人物吟唱的诗词是否符合史实已无从考证,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情节处理完全是一苇先生凭自己的心意而生出,但一苇先生反其道而行,不仅让人觉得其细节的合乎情理,更向世人展示了诗意化的情节处理。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背后隐藏的灵魂,小说的核心人物——慈善夫人。小说的叙述者“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慈善夫人的贴身侍卫,这就为对慈善夫人的细致描写提供了可能性。这个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让人怜惜的女子倾其一生扛起了整个部落的命运,夜袭太和城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光芒,“石窦香泉”的引水方案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深谋远虑,殉身弥苴河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坚贞不渝。顺着“德隆”的视角,我们希望慈善夫人功成身退,希望邓炎诏部落的子民守护住自己的家园,希望蛮横的皮逻阁父子退回蒙舍诏互不干扰,但这只是美好的期冀罢了,作者仍旧残忍的将笔尖伸到了历史的深渊处,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呈现到大众眼前,再忍痛撕碎,最后回归平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

[作者为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级在校研究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15087275888 1508727599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洱海·文艺评论
   第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5版:社会
   第6版:深读
   第7版:健康
   第8版:汽车
浅析《洱海祭》中情节的严密性
谈彝族作家纳张元小说语言的原始思维形式
两性话语交叉叙述的现代启示录
建构不一样的
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