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与实践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扶贫要突出教育扶贫

□ 王福祥

习近平同志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阐发了“脱贫”“扶贫”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并提出:“扶贫先要扶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等的重要论断。其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又特别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笔者认为,“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能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从思想上“脱贫”,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因此,精准扶贫应当突出“教育扶贫”。诚然“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精准扶贫措施,然而不可否认,“教育扶贫”又是难度最大、成本最高、见效最慢的扶贫措施。

不管是农村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还是某些贫困人口“贫穷”的思想,都需要通过“教育扶贫”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摘穷帽、拔穷根。通常而言,教育扶贫的方式可以包括:开办教育扶贫班,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扶贫,建立现代远程教学站点,实施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教育扶贫基金,构建国家和社会助学体系等。抓实抓牢教育扶贫,笔者认为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要重点加强贫困户的脱贫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扶志是扶贫的核心,也是扶贫工作的精神之“钙”。贫困可能与生俱来,但贫困绝对不是不可改变的,固然畏难思想往往根深蒂固,然而并非不可动摇。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因此,只有从思想上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才能激发困难群众脱贫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彻底脱贫。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开展“知党恩、感党恩”的群众思想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政策、方针和惠民措施,让人民群众真心支持党,拥护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扶贫先扶智,断贫抓教育,重点抓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和助学体系。扶智最根本的就是扶知识、扶技能、扶思路。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实践也反复证明,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教育扶贫通常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的机会成本选择问题,这也是“读书无用论”得以泛滥的温床;二是扶贫效果难以评估,特别是短时间内不容易评估。因此,在经济条件脆弱的家庭中就可能出现因贫不学、因贫失学以及因学致贫的现象。因此,教育扶贫政策应从防止因学致贫、帮助实现以学脱贫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尽快掌握职业技能,尽快就业,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要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安心入学,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还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有序输出高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据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农村劳动力和山林地资源。如何将农村巨大的剩余劳动力价值潜力和山林地资源充分发挥,需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加强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和“创业”。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加劳务经济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要培训现代职业农民,加大对农民农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升级。

综上所述,教育扶贫使贫困人口接受再教育再培训,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思想、增加就业机会和创业动力,从而增加了贫困人口脱贫的机会。实践证明,教育扶贫的效益远大于成本的投入,其效益不仅在于提高个人长期收入,还包括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加就业等社会收益,最终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消除贫困。因此,应当突出教育扶贫。

(作者单位:剑川县国家税务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理论与实践
   第4版:广告
改革攻坚需要决断力
关于村民小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带刺的美
学习李桂科“五种精神” 推动基层党建提升
精准扶贫要突出教育扶贫
从“三个如何”准确理解容错纠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