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如何让乡愁更美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5/31 16:36

“树高千丈忘不了根……”那根,就是乡愁。就是自己扎根成长的地方,是你眼中、脑中、心中的人事物!是当地的风物和人情,是乡村的灵魂。但是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承的断层越来越明显,乡村“老龄化”和盲目“城镇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千城一面的城镇化摧毁了关于故乡的独有记忆,回乡前期待的那种亲切碰壁冰冷的建筑森林,转而化为乡愁无处寻觅的忧愁,变得没有了乡情。如何兼顾旧时记忆与时代进步,如何让乡愁更美成了破题之要。笔者认为只有乡村振兴中做好“四领”,乡愁才更美。

在乡村振兴中,要把保护传统村落作为乡愁更美的“带领”。在乡村振兴中保留原始的自然风貌,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文化景观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要把农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以人工巧夺天工,以天工引导人工”,让人们感受“乡风、乡俗、乡声、乡味”,感悟“乡恋、乡思、乡念”。

在乡村振兴中,要把保护自然生态作为乡愁更美的“要领”。在乡村振兴中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体现个性之美。在具体建设当中,融合一些优秀的设计元素和思想,利用本地的地形、植物和河流与庭院的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增加建筑的自然风景气息。要坚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多依山傍水、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保护好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

在乡村振兴中,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乡愁更美的“统领”。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作为基础,而并非只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要对人们心灵造成脱胎换骨的更新。村庄规划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来编制,彰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多元化的乡村风格。要高度重视村志村史编纂,深入挖掘地方志、村史精髓,让本地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守望乡土文化。要把农耕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和发扬,应纳入日常工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本土人才、民间文艺人才、新时代乡贤、非遗传承人培养,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在乡村振兴中,要把尊重浓郁的风俗人情作为作为乡愁更美的“引领”。与城市相比,乡村有着更完善的传统风俗人情的传承。恰逢新年,乡村小天地里,有的敲锣打鼓耍上了狮子,有的杀猪炸肉丸熬起了猪蹄,每个人脸上都扬起了喜气。十里八乡,都被丝丝缕缕的人情紧密联系在一起,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中华传统宗亲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在这里,人心是暖的,温馨和谐。这是乡愁里最重要的一环,这也是迥别于城市的最让人放不下的故乡情结。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尊重农村的风俗人情,予以鼓励支持和宣传,甚至可以整理归档,纳入当地村志、乡志、县志记载,但也要注意甄别其中的陈规陋习,避免出现大操大办出现的食物浪费、因相互攀比“穷讲究”产生的人情负债,或者盲目追求风俗、不事生产引起的“过度娱乐”等现象。

“乡村振兴绘丹青,乡愁更美留人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避免千篇一律,多保留些乡土气息,真正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才能为我们绘制出一幅诗情画意的新农村图景,才能让乡愁永驻,才能让乡愁更美。

(吴江    大理州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