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4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博专家青睐的白族烤茶罐
——我的几件珍藏⑦

□ 吴  棠

白族嗜茶,喝的是烤茶。我的祖母苏氏是白族,在我幼时学做家务劳动,扫地、抹桌、担水之外,她教我学会烤茶。生栗炭火炉,用祥云或凤仪、海东烧制的小砂罐放在炉上,待罐底近似通红时,赶紧放进茶叶,均匀抖簸到嫩黄时,冲入滚烫的开水,听到“嗤”的一声和泛起白沫,茶的香味喷鼻时,就可把茶水倒入杯内,敬佛、敬长辈,自己也得一杯细品。从此,烤茶成为我多年“家庭作业”之一,延续到1980年代。

和锅、碗、瓢、盆一样,烤茶罐是居家必有的生活用品之一,因为物小价廉,通常都会买下几个备用。到了后来,封山育林,严禁砍伐,不再用木材烧炭;加上电力供应充足,燃气进入城乡;家用电器的普及,生活习惯随之改变。陶器被塑料制品取代,烧栗炭火的小风炉,烧开水的铜铁壶,连同烤茶罐,都被闲置、丢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对我而言,小小烤茶罐与自己的童年生活紧密相连,它能见证一段个人历史的记忆碎片,也可看出一个民族的风俗进化。茶起源于我国,云南是茶的原产地,大理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三塔寺、感通寺栽培的茶树,近代满江引种的茶叶,都很有名气。古代是采摘生叶作药用,再后当菜作羹饮,然后是茶水共煮,最后才进步到用陶罐烤茶,开水冲泡作为饮品。烤茶罐是白族先民创制的茶具,粗糙不如瓷器,但它是地道的土产陶器,不是外地输入的器皿。据1987年12月,下关东郊天井村发现并作考古发掘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砖瓦窑遗址”,出土的文物方砖、有字瓦、瓦当、滴水等属于建筑材料之外,还有罐、缸、盆、碗、盘等生活用品。当地村名东窑、西窑沿用至今。村民都是白族,相传祖辈都以烧制砖瓦和陶器为生。随后凤仪、海东生产的硬陶腌菜瓶、水缸,夹砂花盆、煨药罐、烤茶罐等小件,就长期流行在民间。

如今人们用的茶具是瓷器、玻璃杯、金属保温杯,茶俗除了礼仪性的“三道茶”,头道茶必须是烤茶。找不到土茶罐时,只好用铁锅来炒茶,炒与烤火有区别,茶味也就难说了。

我收藏的烤茶罐,有一只得来不易。图片中那只高10厘米,口径8厘米的黑砂陶烤茶罐,已有50多年历史。家父健在时,他在下关上村有个农民朋友叫杨诚,去世后杨的老伴成为五保户,独自在上村破庙里生活。80年代初,我去庙里看望,她用烤茶招待,我发现这只烤茶罐年代久远,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她把用了10多年的这只烤茶罐无偿送给我。别说这类微不足道的“老土”东西,后来却派上了大用场,登上了“大雅”之堂。

我有一位忘年之交的长辈学者宋伯胤老先生,他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博、考古专家,研究古陶瓷、紫砂陶、茶文化等领域的权威学者,2009年获得“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最高荣誉奖。他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由国家文物局出版《宋伯胤文集》,16开本精装5大卷之外,还有几部专著单行本。其中《品味清香——茶具》,列入上海文艺出版社“走进珍宝世界”丛书,于2002年以精装本面市,第1版就印了5100册,很快售罄。宋老写《茶具》,向我征集部分资料,我把烤茶罐实物照片寄去,被采用于最后一章:《尚待深耕细耘的沃土》插图,占了两个整页。文字叙述中还说了一段话:“历史文献中虽然有封建王朝为‘敦睦邦交’而‘赐茶’的故事,有边境居民以物易茶的记载,但涉及到少数民族饮茶和茶具的却非常之少,现在对这个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然而,少数民族的茶文化、饮茶习俗、茶具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一片尚未开发的沃土,有待我们去拓荒,去耕耘。”

一个个又小又“土”的白族烤茶罐,受到文博专家的青睐和重视,说明对藏品的价值判断的多元化,没有高下,只有不同。冯骥才曾说:“文化是从原有的生活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后来就变成了文物。”藏品记载着历史,可以留给后代,留给未来。

年代久远的白族烤茶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大理日报社新闻职业道德监督举报电话:0872-217236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文化
   第4版:通报
   第5版:社会
   第6版:通报
   第7版:闲情
   第8版:财经·公告
记忆日常与诗境空间
图片报道
文博专家青睐的白族烤茶罐
《唐代南诏德化碑——一个古王国的历史阵痛与炫耀》出版
弥渡县书画艺术家
为贫困村脱贫攻坚“添彩”
图片报道
祥云县新增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