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4月1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日常与诗境空间
——苏亚碧及其艺术创作
苏亚碧作品:柜子(布面油画)

□ 记者 赵丽花

在许多人看来艺术似乎是无用的,然而艺术之所以还“有用”,就是因为艺术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让我们从那些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看见另一层被遮蔽的诗意现实。记录生活及对心灵的表达是一些本土艺术家的共同关注,来自大理的艺术家苏亚碧即是其中一位心灵守望者。

生长在苍洱之滨的苏亚碧从小就对绘画有超常的兴趣,小学四年级开始正式学画,1994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1998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第二工作室,2000年至今供职于大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上学的时候,苏亚碧就开始用绘画的方式关注身边的日常物品。在早期的画作中,苏亚碧以私密的视角触摸着日常的零散事务,室内的衣柜、床、灯泡、衣裙、围巾、雨伞、梳子、刷子、拖鞋、别针,以及透过防盗窗的铁栏,从内向外可见的烟筒、高压线、电视塔、楼房、汽车、水龙头等等,从外向内可见的女人内衣、牙缸、钟表、暖瓶、椅子、钟表等等,都被散漫地放在画面各处,有的几乎是飘在空中,却完整地笼罩在一种细腻、温情、朴素的情调当中。这些画作没有明艳的色调,每一幅似乎都被赋予灰或青的色调,似褪色的老照片,仿佛是作者漫不经心地抚摸过记忆里细碎的物件,任感觉像雾一般的流淌,在平庸和琐碎的日常中,营造出诗一般的境界。苏亚碧称这些作品为《记忆日常》,正如她所说:“我一直用视觉的方式记录我的生活片断、我所经历的场景,在画布上用极为节制的颜色来还原它们的松弛和朴素。日常的一切不会改变,会变的是我的经历和内心,绘画对我而言既还原了日常也还原了我自己。”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苏亚碧在朋友家见她用细小柔韧的金属丝做首饰,这给了她启发,“线”的形态给予她脆弱、无力、含蓄、多变的感受,有时像是触摸到某种心绪一样疼痛。她认为,金属线可硬可软,可曲可直,可塑性很强,这种特性让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于是,苏亚碧开始用一种精细柔韧的金属线,编织她反复画了多年的日常事物,平面的笔触变成了立体的编织。苏亚碧用金属丝编织的日常物象,视觉上空而眩,“实在”仿佛被抽空了,一根根看得见、摸得着的闪亮的金属丝,依稀勾勒出的物件形象,比如衣裙、刷子、镜子、花朵……,分明又与日常相连。她的一些绘画和编织混合的作品,视觉和感觉上都更加细腻和丰富。这亦虚亦实的意象,更贴近苏亚碧心中的“记忆”,而编织的类似于修行的过程,“还原我的许多记忆”(苏亚碧语),也结进了她日常的心境。

“我尽可能让自己的生活简单,对我而言生活太丰富,就会灭掉内心的丰富,会灭掉很多自以为是的想象”,苏亚碧说。看苏亚碧的艺术,我们只需与她一道放慢脚步,凝视作品,倾听内心,引起共鸣。那一刻,日常的一切在诗境空间冉冉升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大理日报社新闻职业道德监督举报电话:0872-217236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文化
   第4版:通报
   第5版:社会
   第6版:通报
   第7版:闲情
   第8版:财经·公告
记忆日常与诗境空间
图片报道
文博专家青睐的白族烤茶罐
《唐代南诏德化碑——一个古王国的历史阵痛与炫耀》出版
弥渡县书画艺术家
为贫困村脱贫攻坚“添彩”
图片报道
祥云县新增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