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洱海·文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洱海·文艺评论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构不一样的
心灵史
——评杨义龙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

□ 饶峻姝

杨义龙,笔名一苇,他是我关注多年却一直未能下笔言说的大理白族本土作家。他的作品不算多,至今出版的有长篇小说《遥远的部落》《桃李春风一杯酒》《喜鹊窝的秋天》《洱海祭》等,却一直在求新求变,想要抓住他的“狐狸尾巴”实在是不容易。以2016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为例,作者以纯文学之笔写通俗演义,将大理洱海地区家喻户晓的南诏崛起、火烧松明楼、六诏一统等历史传说重新演绎。凭借武侠小说的叙事形式,叙写了主流历史之外,边缘缝隙处的野史逸闻、民族往事和民俗传说,大胆质疑并解构传统叙事的宏大性和崇高性,确定民间话语立场。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出多样丰富的历史图景。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突出,心理变化复杂多样的个性人物。杨农栋的轻信骄纵;咩逻皮的苟且偷安;慈善夫人的聪慧美丽与深明大义;皮逻阁的宏图大略与阴险狡诈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笔为剑,纵横恣肆,剑走偏锋,错综复杂又纷纭多变,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现代把握和诗性书写。其间杂糅了新历史小说、文化历史小说、新派武侠小说、网络奇侠小说等众多文学流派和风格。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也体现了当代文学的先锋理念。

小说以德隆为结点串联慈善夫人传奇的一生。在“我”眼中,在“我”心中,慈善夫人美丽、善良、聪慧、深明大义又至情至性:“我在心里已为她立了一座庙。”在“我”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归隐山林,成为“兰溪侠怪”:“我的一生,弥漫着爱情的忧伤。”“我已用我的一生,用我所有的力气去思念她。很快,我也将死去。可我的精魂,仍会在苍山洱海上空漂荡,日日夜夜思念着她。”这些文字不再停留于故事的讲述,而是从人物内心世界和生活场景的纵深处开掘历史的文化内涵,呈现生命和人性的鲜活、真实与美好,复杂、多面与世俗。“从大唐开元二十五年秋天起,短短的一年间,我跟随她转战南北,策马扬鞭,在苍山洱海间纵横驰骋,看惯了波翻浪涌,看破了生离死别。我随她智取太和城,败走野共川,夜奔龙于图,筑城鼎胜山,终至粮绝水涸。为了保全部落百姓,拱手交出德源城,洒泪晨走弥苴河。然而,终究难逃一死。”作家以深情之笔敷演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美丽故事,在广阔而纷乱的社会背景中融入人物细腻而幽微的生命体验。将叙事与抒情,静思与雄辩,朴素的表达与雄奇的想象融为一体,叙述了一段有温度、有文化情怀和灵魂的历史故事。

小说中对“慈善夫人之死”的情节设计,放弃了民间故事中慈善夫人借迎亲之机谋刺皮逻阁不成,纵身跳进洱海的传奇叙事方式,而让慈善夫人平静而超然地离开。“慈善夫人向我笑了笑,便纵身向弥苴河里扑去。……她如白色的大石一般投入了秋日早晨奔涌不息的滚滚江涛,她的身体几乎没有溅起一丝水花,在沉下去的那一瞬间,我似乎又看到了她含笑的脸。”慈善夫人是殉情,更是殉国,不是壮烈而是超脱,显现出“举身赴清池”的优雅与从容,而不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愤与无奈。只有“我”一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死是生命反向的存在状态,它弥补了生命存在时情感和道德上的缺失,它是对生的一种超越。慈善夫人的殉难,德隆的归隐与思念都是特定历史结构中的价值选择,体现其生存范式的独特性。

《洱海祭》以形象化、视觉化的方式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以智性写作的姿态引领小说深入人性的深处图解历史,不断采用闪回、插叙、补叙、蒙太奇、画外音、心灵独白等艺术手法,重组甚至逆转历史叙述的线性链条,强调历史不只是时间的延伸,而是一个无穷的中断、并置、逆转和重复的断片。“一骑快马,奔向大唐二十五年的雨夜” “多年以后,当我和无为寺住持赞陀崛多大师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他长叹一口气说,可怜的邓赕诏主咩逻皮,也是因为野心而失去了方向,否则他怎么会轻易就上了皮逻阁的当。”这种话语形式拆解了叙述过程中单一、线性的因果逻辑结构,结构宏阔,收放自如。天马行空,腾挪跌宕,于一定历史场景的逼真细节和对话中,构建自由穿梭的时空场域,获得了历史结构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无限可能性。

作家精心构思并巧妙构筑了一个生机勃勃、鲜活灵动、意义充盈的生命世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多的视为一种沟通生命的话语符号,不仅是对主题的一种隐喻,而且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动力,环境描写与情节推进丝丝入扣,浑然天成,场景转换具有电影剪辑式的时空交错,张力十足的戏剧场面应接不暇,情节跌宕起伏,伏笔铺垫也恰到好处。如同慈善夫人的点苍剑法一般清爽利落,老道纯熟。“如今,我已垂垂老邑,我的枯瘦如竹竿一般的躯体,随时都可能跌落尘埃;我生命的光芒,如暗淡的烛火,微风一吹,就会回归永世的寂灭,我等待着这一天,平静、安然。我在苍山兰峰下搭了一间垛木房,一住就是很多年。直到房顶上长出了蒿草,直到木头上生出了木耳,直到门前的石头上长出了青苔,直到我顶着一头苍山雪。”诗意的叙述话语以飞翔的姿势掠过历史现场,以轻盈而灵活的翅膀划过沉重而疼痛的历史,构筑了对人类生存本质探索的鲜活语境,深刻的禅学意味又氤氲其间,有一种如洱海上的阳光一般波光粼粼的明媚而闪亮的质感。

要而言之,杨义龙精研书法,研读佛经,痴迷于武侠,醉心于历史,他善于发掘民族历史文化,由民间传说演绎现代意味,刻意求新求变,剑走偏锋,出人意表,完成了对“南诏建国”这一历史传奇片断的文学想象,呈现丰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和信念归属。庞杂的文化知识结构和独一无二的经验使得他的小说难以复制。以作为个体的历史叙述者为视角,铺陈人物在时间和历史中的命运,《洱海祭》不再试图去建构一个以史实为基础的历史舞台,而是以个人史、生活史、心灵史取代此前的斗争史、社会史、文化史,极力表达个体的生存感觉和审美体验,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对理解真实历史的影响,力求逼近历史现场,绘制历史人物的行动路径与心理轨迹,并强化对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寻找回音壁和在场感,形成了叙事张力。小说厚重大气,立体感、画面感强,格调优雅沉静,韵味深长,是思的深邃性和诗的感染力的统一。这无疑是一部好书,值得一读。

[作者为大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及美学研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15087275888 1508727599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洱海·文艺评论
   第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5版:社会
   第6版:深读
   第7版:健康
   第8版:汽车
浅析《洱海祭》中情节的严密性
谈彝族作家纳张元小说语言的原始思维形式
两性话语交叉叙述的现代启示录
建构不一样的
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