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旅游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综合新闻

第A3版
三塔文史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0年5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层造就“五井盐”

    ⇧ 专栏 ⇨彭国海

    茶马古道文明,不仅与茶有关,还与食盐有关,云龙“五井盐”是当年古道上响当当的著名盐产地。这五个盐产地,都是提取卤水熬制的盐井,“五井”只是井的概称,故称“五井盐”,主要指:宝丰井、石门井、象麓村大井、诺邓井、白石镇顺荡井(盐井村)。由于卤水的化学成分除以氯化钠为主外,内含少量氯化钾及微量的芒硝,熬出来的盐特别防腐、入味,尤宜腌制食品,成为茶马古道上的“名牌产品”,自唐代以来,已有千年历史。

    “五井盐” 产于第三纪早期的红色地层中,因含盐岩系被地下水溶解,使盐分成卤水集存于孔隙度较大的岩层中,古人采用打井取卤水的方法,熬制成盐,沿茶马古道运送藏区,促进了云龙历史上的商贸繁荣,并留下了当年的历史遗迹和美丽的传说。

    “五井盐”集中在云龙县,绝非偶然。大约在六千多万年前,这里的地壳缓慢上升,新特提斯洋盆的海水逐渐萎缩西退,部分残留在沘江断裂带凹陷内,形成干燥炎热的泻湖相沉积环境,营建了一套红色泥质含盐岩系。其后地壳隆起成山、成陆,湖泊消失,含盐岩系地处高处者遭到剥蚀,地处低处者保存下来,再因地下水的溶解、运移、富集而贮存于孔隙度较大的岩层中,形成“卤水层”,少量溢出地表因淡化而成盐泉。人们通过盐泉寻找和打井开发卤水熬盐,卤水采空,岩层塌陷而留下了古盐井遗址。

    云龙县城原称“石门镇”,相传大约在两千年前,这里只是一片荒郊野坝,为四周山寨牧羊之地,羊群长得膘肥体壮,于是人们才发现这里的泉水含有盐分,以后就逐步搬来定居。因为进入该区的路道狭窄,两边石崖陡壁,在沘江两岸形如一道“门障”,因此取名“石门镇”,遂成一县治中心。这一多少代人留下的俗传,与云龙县沘江流域的山川地貌和构成五井盐的地质环境基本相符。

    据史载,早在东周时代,澜沧江流域的云龙县境内,就有了以阿苗为酋长的阿昌部落及傈僳、蒲蛮(布朗)等民族的先民聚居。至于云龙一名的来源,说法有二:其一,缘于云雾笼罩,宛如长虹渐升如龙,故名“云龙”;其二,南诏时,有些大理人受不了统治者的压迫,逃到这一带山林暂避,后又回到大理,有人问及,近年躲在何处?答曰:“云浓深处”,后人取其谐音而得名“云龙”。汉代将云龙称“比苏”,其意缘何,是否那时就与盐有关?笔者未考,有待人们继续研究。

    云龙县多金属矿产资源颇丰,明末清初就已开采,白羊厂就是有名的含银多金属矿山,外围还有较好的地质找矿前景。至于盐矿,经多年“采卤”,现只存有部分钾盐、石膏等。云龙的木耳、香菇、天麻、茶叶、蜂蜜都很有名气;云龙旧州北面有个水井村,村北不远处于一片林荫草坪上有个温泉,有多个泉眼喷出的水雾高达3~5米,呈伞状散开,吱吱作响,水温宜人,是一个美丽的天然淋浴场;云龙还有古老的桥文化与垛木房。以上这些使云龙旅游业如虎添翼,发展天地广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综合新闻
   第A3版:三塔文史
   第A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B1版:社会新闻
   第B2版:新闻视界
   第B3版:旅游周刊
   第B4版:广告
大理一天品古韵
云南驿景区被评定为国家2A级景区
游鸡足山迦叶殿
洱海公园(团山)登山台阶修葺一新
图片报道
洱海盛夏
旧州美食油卤腐
巍山县四措施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
红层造就“五井盐”
中国有望成为韩国最大旅游客源国
江西旅游景区将接受环保检查
三亚星级酒店“兴”低碳
英国发布赴泰国旅行警告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