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新闻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要闻

第A2版
综合新闻

第A3版
民主与法制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08年8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少年暑假“经济生活”忧思录

□ 新华社记者 张丽娜

暑假期间,记者日前采访发现,一些中小学生假期的各项支出较大,无论是参加各种培训班,还是游山玩水,家长对孩子出手十分阔绰。然而,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无奈?让我们一起走近青少年在暑假期间的“经济生活”。

生活实录  8月12日上午,开学就上初三的何云云,背着大书包挤出拥挤的补习班学生队伍,匆匆忙忙往家里走。下午1点半她还要赶着上特长班。何云云很懂事,她说父母省吃俭用为她报班,不能不好好学,尽管自己很不喜欢拉二胡,还得硬着头皮去听课。

“我感觉暑假比上学还累,很羡慕叔叔家的小弟弟。”何云云说的弟弟因为摔伤了胳膊,父母只好放弃培训班计划,让孩子在家玩耍。“不过比起邻居家的同学我还算轻松,他除了要补习基础课程,还要参加跆拳道、游泳、汽车驾驶呢!”何云云说。

家长感言  “我和她爸都吃了文化水平低的苦,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知识。现在他们的竞争太激烈,人家都给孩子报培训班,我们可不能让女儿掉队。”何云云的母亲赵灵芝是内蒙古一家工厂的员工,每个月收入1200元左右,给何云云报班花掉了她一个月的工资。

专家意见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认为,之所以各种培训班火热,一方面,家长过于望子成龙,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假期;另一方面,学校本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学校的功能越来越简单弱化。一些教师功夫不花在课堂上,而热衷于校外补课,使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补课。

记者点评  不仅大城市家长跟风为孩子“充电”,偏远的农牧区家长也是不惜重金提高孩子的成绩。记者在内蒙古巴林左旗采访时了解到,尽管国家取消了中小学生学杂费,老百姓负担并没有因此而减轻,除了寒暑假的培训外,平时每个周末的补课费用也高达近百元。

孩子们为自己失去快乐的童年而忧虑,家长何尝不为孩子的成长担忧?而长此以往,校内演变成为应试教育保留地,校外成素质教育开阔地,如此畸形教育模式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贵族夏令营”撑起家长和孩子的面子

生活实录 8月8日下午,内蒙古乌海市的李鹏程刚刚结束山西之旅,结束了他的“英语夏令营”。此前一个星期,他还参加了一个“中国名校游”。李鹏程向父母抱怨:“两三天的时间都在坐车,剩下的时间把我们几十个孩子关在一个院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习题、写作文。前一个夏令营20多天时间里全都是旅游观光。”

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李鹏程以为会是很刺激的野外训练,没想到这般无聊,他准备睡上几天觉好好休息一下。而他却不知道父母为他的这两个夏令营活动花了近万元钱。

家长感言 李鹏程的父亲李远孝在武汉做生意。他说,因为暑假没有人看管孩子,不得不找个地方托管一下。看到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报名参加了夏令营,有的还花两三万元让孩子到英国剑桥旅游,他也心动了。“如果不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孩子大人都会感觉没有面子。”李远孝说。

专家意见 内蒙古少工委张碧峰认为,真正的夏令营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有意识地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体验艰苦。“现在一些夏令营活动过于商业化,有些机构纯粹把夏令营当成赚钱的工具,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张碧峰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对夏令营活动严格把关,治理乱组织、高收费现象。“比起这些高消费的夏令营,我更提倡孩子们参加少先队、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公益活动。社区、学校在假期应该有所作为。”

记者点评 假期中,孩子们从功课压力下“解放”出来,但家长的心弦却紧绷,由于孩子无人看管,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但是夏令营贵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而在寓教于游的旗号下,有的夏令营俨然成了没有教育意义的普通旅游。

可惜的是,针对于此的管理基本空白。此外,家长也想知道到哪里去找真正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服务的公益场所,为孩子免费提供各类活动载体?又由谁来组织公益性活动填补孩子假期的空白?

生活实录 刚放暑假,作为升入重点高中的奖励,海娟娟收到了父母给她买的一台价值一万四千多元的笔记本电脑。

由于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海娟娟过着一个没有约束的暑假。本来就喜欢购物的她,几乎整天都跟着朋友逛街,晚上还要在网上购物。除了买衣服、拍艺术照,她还花掉下半年的生活费买下某品牌的新款手机。

海娟娟说:“我是看到好东西就想买,很多同学都穿名牌,我也不能落伍,所以手上有点余钱都花光了。”

家长感言 海娟娟的母亲邱云凤说,由于工作较忙,平时缺少对孩子的管束,让她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为了孩子能有个好成绩,每当她考试时都有奖励承诺,这次本打算给她买个普通电脑,孩子非得攀比,要个国际名牌的。

专家意见 内蒙古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魏刚说,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溺爱,对于孩子的消费比较放任。所以,现在的学生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非常强,这给不少商家带来了甜头。孩子敢于消费,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显露出学生一族盲目消费的倾向。

记者点评 青少年消费如此成人化,如此盲目攀比,怎能不令人心生忧虑?这与家长过于宠爱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家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孩子“享乐”,如此下去将会培养出怎样的一代?

家长以及老师确实应该教教孩子们如何理财,从自己的言行中培养孩子树立“节约为荣”的思想,切不可纵容孩子一窝蜂追求时尚,参加高消费活动。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8日专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A1版:要闻
   第A2版:综合新闻
   第A3版:民主与法制
   第A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B1版:社会新闻
   第B2版:新闻视界
   第B3版:卫生健康周刊
   第B4版:奥运报道
津巴布韦和谈“卡”在何处?
菲南部多个村落遇袭
孟加拉国泥石流灾害
西班牙大巴翻车
埃及两车相撞10人死亡
英国两架小型飞机相撞
朝鲜媒体敦促美国放弃敌视朝鲜政策
“国房景气指数”连续八个月环比回落
图片报道
甘肃开辟震后进入九寨沟新通道
浙江将全面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辽宁法库县发生一起煤矿瓦斯事故
青少年暑假“经济生活”忧思录
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