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村头话滇之旅居云南来我家丨“山”“明”水秀 心之所向

作者: 来源:掌上春城 时间:2025/03/18 15:46

编者按:当省委书记的“旅居邀请”,从滇池畔的海晏村飞向云南的山水,一场关于理想生活的多元叙事就此展开。从昆明小渔村的桨声灯影,到文山六郎城的云海梯田;从大理沙溪的马帮余韵,到曲靖土瓜冲的火腿醇香——四地村落以“生活提案者”的姿态,重新定义“旅居云南”的厚度与温度。我们以这封“四城联名邀请函”为起点,开启一场“村民主理、城乡共谋”的旅居对话。透过四城村落的棱镜,看云南如何将山水颜值转化为生活美学,让“旅居”从网红热词升华为可触摸、可参与、可续存的生活方式。

本期,让我们走进昆明海晏村,感受滇池渔村的慢生活与烟火气;跨越山水,到文山六郎城村,感受天然氧吧的清新与宁静。

昆明海晏村:

从网红景点向旅居胜地蝶变

海晏村是滇池东岸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渔村,村名取自“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因为能欣赏“滇池最美日落”,成了很多来昆游客必打卡的目的地和天南地北旅居客的诗意栖居地。

海晏村的骨血里流淌着滇池的基因。作为滇池东岸保存最完整的古渔村,137公里的滇池绿道将它与其他散落的古村落“串珠成链”,青石板路串联起明清时期的土基房,斑驳的墙体镌刻着渔猎文化的密码。悬挂在屋檐下的渔网,不仅是往昔生活的见证,更成为游客镜头里最具张力的文化符号。这种“从土地里生长出的艺术品”,让海晏村斩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殊荣。 

在村口的“落日集市”,五彩斑斓的手工艺品与新鲜果蔬交相辉映。摊主杨大姐的豌豆粉和老酱鱼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以前靠捕鱼为生,现在家门口摆摊,日子比过去红火多了!”而日均2万客流、线上热度比肩大理双廊的数据,印证着这里从网红景点向旅居胜地的蜕变。

当乡村振兴遇上设计美学,颓败的农房焕发新生。目前,海晏村已打造“七彩落霞”景观,布局文化艺术、高端民宿、滇味美食、16匠人坊、旅游服务5个业态,每年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带动消费1.05亿元。通过租赁房屋、“家门口”创业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2.96万元。2024年超300万人次到访,用“推窗即海、枕浪而眠”的体验,诠释着绿水青山的“美丽经济学”。2025年春节假期,海晏村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480万元。2025年,“落日集市”“古渔咖啡文化节”等IP即将登场,深挖老酱鱼、豌豆粉等传统滋味,让旅居体验更添烟火温度。

在这里,旅居不再是简单的停留,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自然相拥、与美好共鸣的深度体验。海晏村,正以滇池为砚,落日为笔,绘就当代中国乡村旅居的梦幻图卷。

文山六郎城村:

从“仙草秘境”到康养旅居新典范

“六郎城”名曰“城”,其实只是一个淳朴的壮族小村落。走进六郎城村,森林迎面而立,空气清新、草木繁茂,带有壮家浓郁色彩的幢幢木楼依山而建,村舍庭院旁,或植于盆、或长于树、或生于石的石斛盆栽映入眼帘,为这个古朴宁静的村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来尝尝我们壮族的‘马脚杆粑’。”“这就是铁皮石斛的成品‘西枫斗’。”……走进广南县六郎城村,游客如织,商铺林立,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壮族群众凭借传统美食开起了小饭馆,而有传统手艺的汉族群众靠制作出售“西枫斗”过上了幸福生活。在这里,石斛开出了幸福花、团结花。

近年来,广南县瞄准“康养旅居·桃源生活”定位,着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其中,六郎城村依托石斛生态观光园、万米石斛长廊等项目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历史文化体验、民族特色食宿等业态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旅居云南”旅游升级版。

“起初只想来玩两天,结果住了半个月。这里景色怡人,身心舒畅,就连山上的基础设施也很完善。” 来自成都的刘女士表示,除了看石斛,玩石斛,还能品尝特色贡斛宴,体验感十足,下次还会和家人一起来。"

在六郎城·仙草秘境,万米石斛长廊蜿蜒于青石苍树间,不同品种的铁皮石斛生长其间,水雾升起,阳光与雾气交织,鸟鸣清脆,溪水潺潺,绿树成荫。游客们穿梭在石斛小道,仿佛置身天然氧吧。

除此之外,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还增设森林音乐广场、惊险高空索桥、童趣丛林魔网、星空屋等多个游客体验区,让游客尽享快乐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