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一薇 杨桂清 实习生 张馨丹
“这个确实是有一些挑战,这种面料特别厚。”
“但好染的天然的布,你做出来的效果可能又不一样。”
“所以,这也是在创新融合中要面对的一些瓶颈。”
阳光均匀洒向院落,扎染布应和着风飘舞,猫咪懒坐着回望客人。正值暑期,大理市喜洲镇的蓝续小院迎来大量体验扎染的游客,院子的主人小白和设计师陈盛韬正在为马上到来的北京国际时装周做准备。
用心守护一抹蓝
“很开心可以生长在大理这片土地上,从小就与白族扎染为伴,扎染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小白原名张翰敏,她因自己是白族人而自豪,所以自称小白。2012年,小白和爱人张斌(小蓝)一起返乡,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84号,一座始建于1886年的白族庭院里,创办了“蓝续”,以携手当地的社区老乡研习白族传统扎染为起点,开启对家乡价值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把我们从非遗中得到的滋养传递给更多的人,守正创新,做好技艺的传承,让非遗走得更好。”十年来,守着这份初心,小白与团队开始追随大自然的色彩去染色,跟着村里的叔叔阿姨去学习,采摘每一种植物制作色卡,一家一户走访整理传统纹样数据库。以大理特色手艺白族扎染、手工织布等为载体,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实践和出品了白族扎染原创产品、沉浸式文化生态体验课程、手工织布与刺绣、高端定制、合作联名、公益活动等,延续了大理白族古法扎染的独特美学,展现了大理白族的生活方式。带动就业超3000人,影响超10000人,引领非遗企业超20家。
老手艺遇上新朋友
今年5月,第三方社交平台一项“非遗上新”公益扶持计划首站落地大理,让原本相隔千里的新锐设计师陈盛韬与非遗传承人张翰敏相逢。
将前瞻的时尚与非遗的工艺结合,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蓝染和扎染工艺,复刻陈盛韬自己品牌中具有代表性的、受到行业内关注的成衣作品,是他要与蓝续一起做的事情。
“他有着对时尚的洞察,又有着对传统的致敬和尊重,这样的设计师会赋予传统真正好的创新力。”为了更好地共创,陈盛韬在大理开启了沉浸式体验的日子,跟着大家上山采集染材,融入到村里的阿嬢和奶奶的生活中,分享自己的品牌故事……小白确定,这个“搭子”没选错。
“不只是对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物件设计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沟通,然后去重新探索非遗新的表达。”设计、扎花、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称重、配比、计时……每一个步骤,两人都共同探讨、一起进行。
“我希望能为非遗注入新的视角,赋予更多跳脱的、年轻的思维和视觉呈现,带来更多受众。”在陈盛韬看来,扎染工艺的不确定性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独特的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于这样的传统工艺,更重要的是传承,而非改变和破坏,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地去用自己的视角呈现它。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希望非遗也能为设计赋能,在双向奔赴的状态里,非遗会很舒适,设计也会有更好的表达。”从白族扎染的传播者、转译者到传承人、教育者,再到创作者,在小白看来,多元身份融合的核心是对这门手艺背后文化和价值的认可,而这样跨领域合作的模式,能让团队得到成长,也让扎染有了更多可能。只有这样一批真正对手艺有兴趣、有尊重,真正为手艺好的人去表达它、创造它,才能把非遗带到更好的远方。
小红书公益部贠凌婧介绍,小红书通过非遗上新”公益扶持计划,帮助非遗老手艺跟站内潮流设计师结成对子,让他们共创学习,帮助他们对接更多市场,推向更高的舞台,获得更大的展示空间。下一步,将在云南及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继续挖掘好的非遗作品进行定向帮扶。
“蓝续+”的无限可能
“我们将在艺术馆中展现品牌联动、融合的作品,白族扎染的历史,也会有扎染的分享和染材种植,呈现一个真正可以回到根,但又可以看到未来的空间。”关于小白的故事,这些年来逐渐被人熟知,但蓝续的故事从未停下。目前,蓝续已成为白族扎染和白族文化传播的代表性品牌,拥有自己的生物多样性染材种植园,正在建设的国内第一个白族染织艺术馆,同时也参与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的运营。
“用心守护一抹蓝”,这是蓝续的口号。如何去守护这抹蓝,小白给出了她的答案——以真诚之心看待匠人匠心,面对自己;在共建共创中迸发新的思路;永远怀着对非遗的爱,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杜漪表示:“近年来,为了不断探索非遗的传承传播方式,我们基于保护核心技艺不变的情况下,也尝试着与第三方进行一定的合作,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研发出更新颖的东西,让大众看到非遗在未来的无限可能。”
① 正值暑假,小朋友在蓝续开展研学活动,白族阿奶进行手把手教学。(摄于8月16日)
② 张翰敏(右二)及团队与设计师陈盛韬(右一)进行作品制作。(摄于8月15日)
③ 蓝续团队在扎花。(摄于8月16日)
④ 游客在蓝续体验扎染。(摄于8月15日)
⑤ 蓝续展示的扎染原材料。(摄于8月16日)
[记者 杨一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