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娇艳
“含绿量”就是“含金量”,有多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森林城市建设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通过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为美丽大理助力,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既关注城市的开发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又考虑城市的生态空间,既注重森林城市建设的创建体系,又融合美丽县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系统修复的协调互补、融合共进,在共建共享中,建设美丽大理。
森林城市建设与美丽县城建设融合,绘就美丽大理底色。大自然是城市生存的基础,是文化的根基,也是城市地域特色的源泉。融合自然突出地域特色,大理森林城市建设要以“城在林中、房在绿中、道在景中、人在园中”的绿色家园为目标,按照“抓重点、破难点、突特点、造亮点”的思路,顺应当地原有地形地貌,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采取河湖岸道布绿形成亲水公共空间、街头巷尾破硬还绿保障附属绿地潜能、居住空间见缝插绿形成绿树成荫之境,不断提升绿化标准、增加城市“绿量”。融合文化彰显历史特色,美丽县城建设和森林城市建设,都需要切实凸显当地文化特色,梳理好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古树古道、历史河湖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生活等文化综合元素,讲好城市的文化故事。融合生活提升环境特色,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设方针,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采取“还洁、增净、治乱、补需”的方式,添景植绿增添城市活力。把洱海生态廊道变成城市后花园,结合地域特色的多样方式,增加城区树冠覆盖和立体空间绿化,让城市拥有“森林感”。建设规模适宜、分布均匀、便于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体系,满足城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以争创文明小区、绿色校园等方式,鼓励绿色低碳的生活,营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环境特色。
森林城市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提升大理城乡颜值。把乡村当作景区来谋划,把村庄当作景点来设计,把农家当作精品来改造,常年抓绿化,常态抓净化,构建起乡村“绿满、绿美、绿富”大格局。大力推进环村林带建设和房前屋后、居民庭院绿化美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全部绿化美化,以民族村寨的公共休闲绿地、民族展览馆为基础,打造一批“民族村寨”模式的乡村休闲农庄;以古镇原生态为底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势造景,乡土文化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打造一批“古韵乡村”模式的古镇古村;加大以梅果、木瓜、苹果、梨、核桃等为主的果木基地和林下中草药、家禽等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让家园变果园、村庄变游园、农房变客房,打造一批“果香人家”模式的林果基地村寨;将绿化与山水、田园、人文交融,以连片的稻田湿地生态田园景观和河湖沿岸的古树群保护为重点,彰显乡村特色韵味,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一批“田园梦乡”模式的绿美乡村。
森林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融合,擦亮绿美大理生态名片。在大理,让人感受最为直观也最为深切的,莫过于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通过统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湿地河湖生态系统修复、农田河湖生态系统修复等,扩大植被覆盖面积,促进生态系统对碳循环的正效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稳固生态系统碳汇本底,大理的森林城市建设更有根基。通过实施河道森林建设工程、湖泊森林建设工程、面山森林建设工程等,围绕湖泊湿地进行水源林建设及沿岸植被质量提升,对湖泊、城市、坝区、主要交通道路及河流的面山进行植被修复,持续推进以高原湖泊治理为重点的截污治污净污、生活垃圾处置、农业面源污染及矿山整治治理、湿地建设、生态恢复治理、流域治理综合执法、节水治水生态修复等系统工程治理,全力构筑森林生态屏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作者单位:大理州委党校)